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锐话题

“网”一代 “宅”盛行

  本报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吴娟 严敏  

  

  我们都应该牢记,电脑与网络就像火一样,是个好帮手却是个坏主子。

  ——伊万·戈登伯格(网络成瘾一词的创造者、美国精神科医生)

  

  随着寒假的来临,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永光的手机和座机电话又开始响个不停。

  这位从事网瘾诊治已经6年的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如今已经成为省内外许多家长眼中的网瘾治疗专家。每逢寒暑假,他的电话就会成为热线。“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近30位家长的咨询电话,问的都是孩子上网成瘾尤其是网络游戏成瘾问题。”

  网游成瘾问题的严重性,在2月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中,得到了进一步揭示。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为14.1%,总人数高达2400余万。其中,47.9%的网瘾青少年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时间最长,属于“网络游戏成瘾”。

  而随着“宅男宅女”一族的兴起,许多家长更是忧心忡忡:寒假来了,孩子老是窝在家里不肯出去,会不会更加上网成瘾? 

  “宅”人一族,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说我是宅女,你OUT(过时)了,我现在可是被窝女”,当笔者在网上联系到网名为“yoyo”的杭州某高校大四女生许妏时,她这样和记者开起了玩笑。

  放寒假以来,许妏已经创造了15天没出门的个人最“宅”纪录了,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被窝里度过的。“冬天躲在被窝里上网,多舒服。”她说,在学校还要上课,写论文,现在寒假父母都在上班,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正好做个“被窝女”。

  许妏这样描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穿着睡衣打开笔记本电脑,然后看看个人空间里有没有新留言,再点开开心农场,把成熟的动植物收获一番,忙好了就上QQ和MSN,或是打游戏、看电影和连续剧,饿了家里备有泡面和各种干粮还有水饺馄饨,随便吃点对付过去,因为不出门,连穿衣打扮都省了。“说也怪,有些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可我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天忽地一下就没了。”

  “宅”在家里,俨然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时尚。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中心与腾讯教育近日联合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5819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在此次调查中,有高达85.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寒假期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宅”着。

  有人总结出了“宅”族的几大特征:不喜欢说话,与陌生人交流有障碍;比起说话,更喜欢用网络作为聊天工具;因缺乏锻炼,体型趋向过胖或过瘦;熟知一切网络新语言的意思和用法;比起上街,更热衷于在购物网站消费;觉得社会复杂,处处提防,迷茫无助。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是“宅”族最为推崇的口号。据“宅男宅女交友会”QQ群群主乔楠介绍,群友待在家里的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3个月,有的是长期“宅”着,有的是平时上班周末才“宅”。每个人“宅”的程度都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喜欢待在家里。大家“宅”在家里,就是整天“泡”在网上,上网看电影、看书、玩游戏。

  这也正和“宅男宅女”的假期生活相契合。调查中,当问到“一般宅在家,你会干些啥”时,有58.8%的人表示会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而选择看书学习(16.2%)、陪伴父母亲人(15.2%)和其他(8.7%)的人则很少。

  “宅”风盛行,过度依赖网络是主因

  是什么原因,让“宅”人一族纷纷选择深居简出?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此前和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开展的另一次调查(4610人参与)发现,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有58.5%的人认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过度依赖网络,而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有26.4%的人认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无人能阻挡”。

  “我们这一代人,本来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人在家玩,养成了自娱自乐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更加偏爱一个人的安静氛围。而网络的出现,更把我们‘钉’在了家里。” 杭州某高校大三学生李克说。

  “现实生活中有的东西,网络里基本上都有,聊天交友、娱乐游戏、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网上订餐,我无需迈出家门,就能兼顾生活、娱乐和工作。”许妏说,“每当父母问我‘每天在家能干什么’?我总会告诉他们‘在家能干更多’!他们也无话可说。”

  但在专家看来,“宅”风盛行的根本原因,本质上是因为上网成瘾,以为“宅”在家里、泡在网上,能找到真实生活里难以找到的快乐。

  “其实上网本身是没有什么可以成瘾的,人们之所以对此成瘾是因为他们借此来克服自身的压抑、焦虑或社交障碍,寻找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的快乐。”汪永光说,网络具有便利性和隐蔽性。它只给人奖励,缺乏惩罚。因此,在沉迷网络的过程中,人总是快乐的。而在现实环境中,往往惩罚多,奖赏少。这也正是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宅”在家里的本质原因。

  “在游戏里面,他是山寨大王,她是公主,他是皇帝,他可以掌控一切,心情特别舒畅。”著名青少年网瘾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说,在21世纪,网络成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今天的海洛因成瘾,网络成瘾将会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

  网瘾之痛,亲情关爱方能化解

  如何看待“宅”生活?各方观点不一,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宅”一族缺乏和社会的真实触碰,仿佛生活在透明容器中。社会学家指出,对于任何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首要的态度是尊重,但青少年只有打开“玻璃防护罩”,在真实社会中多多锻炼自己,才能真正增长见识,提升素养,实现自我价值。

  专家指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的青少年来说,“宅文化”很容易被演绎成“懒虫文化”。一些“宅男宅女”往往缺乏生活目标,容易抑郁、消沉,读书时缺课逃课,沉溺网络、游戏,毕业后因求职、工作的一时挫折,消极逃避在家,甚至沦为“啃老族”。

  汪永光认为,要让他们不再“宅”在家中,关键要解开青少年网瘾这个“心结”。而这除了要从外部对网络尤其是网游加强监管之外,更要从家庭内部出发,用亲情和关爱来温暖他们寂寞而脆弱的心。

  一个极端的案例,是18岁的许成(化名)。许成爸爸是台州某个体老板,整天忙于赚钱,对孩子基本不闻不问,妈妈对孩子又特别溺爱,要啥给啥。自从3年多前迷上网游之后,许成一直辍学在家,整天呆在家里二楼玩游戏,基本上不下楼,连吃饭都是许成让妈妈把饭菜系在篮子里,用绳子吊上去。很多次,爸爸这边刚骂完、把网线拔掉,妈妈那边马上又帮着接好了。

  去年9月,他们无奈之下把孩子“骗”到杭州,找汪永光帮忙。在和孩子聊了一会之后,汪永光知道了问题的症结:许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父亲只知道赚钱,母亲只是一味宠爱,对他的内心世界根本不关心,从没有认真去问问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反而是一味打骂和指责,这更让许成只能整日躲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于是,汪永光让他们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破天荒地说了半个小时的心里话。半个小时之后,他们笑容满面地离开了。回去之后,许成立即戒掉了网游,到父亲工厂帮忙去了。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孩子玩的其实不是游戏,而是寂寞,”汪永光说,“如果孩子在家里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亲情之爱,在学校和社会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自然就不会流连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锐话题 00017 “网”一代 “宅”盛行 本部记者-肖国强-采访中心—文化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2-10 nw.D1000FFN_20100210_2-00017 2 2010年02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