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世界

回家

  李月红 主笔

  

  在车站,随便拉住一位步履匆匆的赶车人,你会发现,回家是他(她)在外幸福奋斗的动力。尽管,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然而,年近岁末,一个充溢着庸俗计较的词汇却流行开来。“恐归族”,为着衣锦还乡的情结,囊中羞涩的失落,徘徊在归于不归之间。

  回家从来不只是一个经济命题。它有着亲情之美、伦理之常。这一期是两个关于回家的故事,或许从中,你能感受到回家的温暖,抑或意识到这些温暖正在不远处。

  而本报记者精心设计的这一份新春文化指南,就是在新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送给读者的一声问候,一份快乐,一缕温情。当您打开今天的报纸,愿祝福的话语像天使一样轻叩你的门窗,来年我们一起继续前行。

  异乡人

  这像极了一趟春运列车。台上的他们都在笑。那些南腔北调、东拉西扯,偶遇在了一起,大家操着不同的方言,聊着北京、天津、上海、东北,是的,那是他们的老家。

  眷村,他们本以为那只是一个停靠站。谁料竟是一甲子的停留。家,不再是天空中各自手指的方向,具象到十平方米的屋子,一笼天津包子,一台黑白电视机。然而,无论怎样奋斗,在这个逐渐认同为家的地方,他们依然被视为——芋仔(外省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老赵死了,一辈子没能回到故乡,希望儿子“不知何为背井离乡”;垂暮之年再相见的夫妇,轻轻一句“你是回来吃晚饭么”,顿时泪眼凝噎。为人父母、夫妻皆是缘分,这牵牵扯扯的缘分,无非是一日三餐,晨起暮休。所有的闲适和期待、理想和信仰,静默于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岁月里。

  芋仔,只是他们中的一个群体,他们无处不在,生活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数不尽的“眷村”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回乡省亲,寻找团圆的意义。独独这里不行,他像是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养父母隔绝的孤儿,注定漂泊。

  朝着家的方向,《宝岛一村》分明是一次精神旅行。成长多年的心事,就这样一下子被掀开来。坐在台下的他们,一边笑,一边难过。

  徒步春运

  江文龙选择了特别的春运方式,徒步回家。

  这个个性张扬的19岁男孩,一开始并不打算这样做。他更希望以“骑士”的形象出现在家人面前,然而,资金的短缺,装备的匮乏,迫使他不得不选择徒步苦旅。这个选择也不坏,符合他预期的低碳春运方案。

  回家的路有千里之遥。按照火车的时速,驰骋这段路程需要五个小时。江文龙设计的步行路线图,则要花上七天七夜。江文龙不在乎,他给这段回家旅途赋予了色彩斑斓的意义,比如磨练意志,比如体验生活。

  这确实是一次意志苦旅。白天,以十小时为限,他背着100斤背包和帐篷徒步前行。夜晚,公路边、桥下、站台、候车亭或农家空地上,躲进帐篷成一统。时而,突遇大雨滂沱,睡袋淋得湿透,便学古人寻枯枝升火取暖。时而,干粮绝尽,顶着蓬头垢面找小卖铺,向路边的农家讨水喝。遭过拒绝,也感受过温暖,比如一顿热腾腾的农家饭。

  不过,江文龙更愿意将它看成一次诗意旅行。高山上对天放歌的痛快,野地里遍寻野菜的自娱自乐。还有,和着夜间的篝火晚会,仰望繁星点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苦中找到的乐子。这些乐子与一些词汇有关,自信,乐观,思索等等。

  这位90后的春运之旅,最后以胜利告终。朝着家的方向,既是温暖的港湾,也是成长的驿站。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3 回家 分社记者-李月红-杭州分社-浙江日报 2010-02-10 nw.D1000FFN_20100210_9-00013 2 2010年02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