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观天下·表情

BBC名嘴苏珊来中国当主播,感受中国的成长和变化

“中国人事实上更开明”

  “我觉得非常兴奋!我们将为中国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听众同时带来最新的实时新闻报道,包括很多突发新闻。”对于自己的新工作——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纵贯线》,51岁的苏珊·奥斯曼显然十分自信。

  而关于这份自信的来源,或许是因为她的过去——她在英国电视广播主持界打拼了28年,曾在BBC(英国广播公司)主持过一档家喻户晓的新闻节目《西方视点》。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苏珊是由于在英国遭受“年龄歧视”而被迫转向中国寻求发展。对此,苏珊解释说:“事实上,来国际广播电台之前,还有其他的两个工作机会,只不过我更愿意选择中国。10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就感到这个国家并不像很多西方国家那样强调对个性和自我的张扬,这让我感到非常自在。另外,我的儿子也力促我到中国来。他去年在上海实习了一个月,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他跟我说,‘中国处于上升期,你应该在这个令人兴奋的阶段来到中国,看看中国人如何工作,并且感受这个国家的成长和变化’。”

  在中国的生活:凌晨2点半起床

  洋主播苏珊·奥斯曼在北京的新职场生活可谓紧锣密鼓。

  为了主持早上7点到8点档的《新闻纵贯线》节目,她必须凌晨2点半起床,4点就赶到电台,然后与同事们一起为直播工作开始3个小时的准备工作。8点的直播结束后,她又要准备9点的新闻播报,接下来是9点半的英语中心编前会以及10点左右的节目点评例会,然后又得准备11点的新闻播报。这之后,如果没有其他的临时工作任务,她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回家补觉。

  因此,采访苏珊只能在她密集的工作安排中见缝插针。好在为了“宣传推广”自己的新节目,她很积极,甚至为了能让自己在摄影记者的镜头中看上去更容光焕发一些,她还特意回公寓去补了一下妆。“以后别忘了提醒其他早间节目的主持人,时间再紧,一定要记得化妆,省得被突然采访时形象不佳。”她笑着跟她的上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副主任李培春说。顺便还不忘夸一下李培春的穿着:“你这条裤子看上去很时髦嘛!”

  正是李培春当初把苏珊从BBC给“挖”过来的。他回忆说,苏珊的毛遂自荐让他印象很深,近30年的新闻主播经验以及BBC的品牌使得英语中心破例没有给苏珊举行笔试,而是通过一次电话面试就最后敲定了双方的合作。“,她的到来无疑树立了一个新的职业标杆。”

  在李培春看来,这一职业标杆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播音、新闻编辑、直播局面的掌控、对时间的精确把握等新闻业务的各方面。刚到中国不久,苏珊就为《新闻纵贯线》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按固定的时间段分别播出新闻、财经、娱乐等版块,每个版块都精确到以分钟计算。她甚至为节目想出了一个口号“让我们一起看世界”。

  来中国的原因:十年前就喜欢中国

  苏珊说:“事实上,去年我在来国际广播电台之前,也有其他的两个工作机会,只不过我更愿意选择到中国来发展。我想媒体有一些误解。”苏珊所说的“误解”,是因为此前的一些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关于苏珊来中国工作的原因,被解读为“在英国遭受到了年龄歧视而被迫选择到中国来‘打工’”。

  “一些媒体报道我因为抨击英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年龄歧视’问题从而与BBC交恶,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跟他们还是朋友,而且因为我现在主持的新闻节目时效性较强,在时间上又由于时差比英国早8个小时,所以BBC的同事们现在也都在关注我的节目。”对于来中国的原因,苏珊的解释很中国——说来话长,“10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就从直觉上感到这个国家并不像很多西方国家那样强调对个性和自我的张扬,这让我感觉到非常自在。要知道,在西方,我们非常崇尚自我,张扬个性,有时甚至到了执迷的地步,以至于让人感到不那么舒服,而中国至少目前还不是这样,这让我觉得很喜欢。”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苏珊说她儿子的建议也给了她很大的动力。“我儿子是牛津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去年夏天在上海实习了一个月,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于是他劝我尝试到中国来发展,他说,‘中国处于上升期,你应该在这个令人兴奋的阶段来到中国,看看中国人如何工作,并且感受这个国家的成长和变化’。就这样,我最终选择了来中国,作为记者,我希望到这儿来体验和观察。”

  苏珊说,对于她的决定,她的朋友和同事们确实有点吃惊,“不过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大家都觉得我很有勇气,我在BBC的同事甚至说,‘你先去中国吧,如果发展得好,我们以后也来试试’。”

  在中国的工作:跟同事们一起成长

  苏珊说“我是来跟我的中国同事们一起成长和发展的”。而同事们也给了她一个定位——“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的职业标杆”。

  “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同事’,我是来跟我的中国同事们一起成长和发展的,尽管我已经拥有很多经验。我觉得到中国的媒体来工作能够帮助我换一种视角来观察世界,因为以前我在英国的时候是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世界。无论是在战略层面,还是经济层面,中国一直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能够置身于这一变化之中,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荣幸!”

  苏珊身上所体现出的“职业范儿”给《新闻纵贯线》的工作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规律把握得很透彻,即使深谙西方新闻的运作方式,她也不会强加到中国的新闻报道上来,而是力求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新闻环境。说这句话的是苏珊的同事、栏目制作人李永敬。

  有这种类似评价的,还有那个当初把苏珊从BBC给“挖”过来的李培春。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副主任,对于这个新来的洋下级,李培春坦言,刚开始也有点担心苏珊不太能理解中国的报道模式,但事实证明,出于“职业素养”,她非常尊重中国的新闻环境,并且对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国家媒体的性质非常清楚。

  在中国的心愿:希望采访胡锦涛或温家宝

  苏珊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她已请了一位汉语教师。由于不懂中文,她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过不少困难。她举例说,去超市买东西时她认得的好像就是“鸡蛋”和一些蔬菜、水果。有一回她想买大米,问了好多人,花了不少工夫才终于买到。所以,她有时干脆请中文老师把自己要买的东西用中文写在卡片上,然后拿着卡片进超市。 

  虽然只会说一些中文单词,但苏珊与中国文化的结缘却很早。她还是小女孩时就爱看一本故事书,上头有留着长辫子、但头顶剃光的中国男人的图画。那时,爸爸带她去餐馆,她也会嚷着要吃中国菜。因此,家里人给她取了个挺有中国特色的外号“苏珊·WONG”。 

  由于背部有时会疼,早在20年前,苏珊便开始定期扎针灸。令她高兴的是,到北京后很快就在住处附近找到了一位能扎针灸的医生。

  今年5月,苏珊将会报道上海世博会,“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采访到像胡锦涛总书记或温家宝总理这样高层的政治家,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是如何从战略层面和文化层面去为中国谋划未来的。”

  虽然我到中国的时间只有5个多星期,但我有时会发自内心地希望去“呵护中国”,因为我认为国际上对中国的报道有时非常片面和不公平。“所以,为了使中国塑造不同于以往的形象,我非常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去理解自己需要做些什么。”

  苏珊说,这次重新来到中国,跟她之前留下的印象不太一样,“中国人事实上更开明,他们对于周围的变化持更开放的态度,对其他文化和外国人都非常包容。最关键的是,我能感受到,和10年前我初次来到中国时相比,这个国家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北京青年报》

  《世界新闻报》)


浙江日报 观天下·表情 00014 “中国人事实上更开明” 2010-02-08 nw.D1000FFN_20100208_5-00014 2 2010年02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