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生态

借力太阳能 就地处理农村垃圾

“大岚经验”将在宁波5大水库上游全面推广

  市报道组 卢众 张伟 

  

  本报讯 从过去日产生活垃圾18.5吨到如今的5.5吨,现在大岚镇的生活垃圾不但日产量减少了70%,一年还节省成本22万元。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技术让垃圾变成了肥料,农民乱扔乱倒垃圾的陋习被革除,长期困扰农村的环境卫生难题在余姚得到破解,得到国家环保部的肯定。最重要的是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乡村更美了。

  “消失”的垃圾去哪了?镇干部俞沛钱带笔者来到村北岭上的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房。混凝土浇筑的房子,隔成4个发酵室,由专人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机和无机分类后,将有机垃圾倒入处理池中,利用垃圾自身携带的微生物等进行消化反应,而太阳光正是消化反应过程中的能量。阳光透过朝南房顶的一整片玻璃提升室温,促使垃圾依靠自带微生物分解。

  “7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在重量和体积上也‘瘦’了3/5以上。”负责全面跟踪此项技术的宁波大学博士李兵说,“瘦身”过程中产生的臭气、污水经过脱臭等处理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同时处理后的产物可作为毛竹林、花木地、茶园等的最佳生物肥,促进农作物增产。

  “过去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靠收集起来,运到城里统一填埋,这并不完全适合偏远的山区农村。”市环保局负责人说,余姚农村人均年产生垃圾约0.3吨,全部靠填埋处理压力太大,运输费用又高。如地处四明山的大岚镇距离填埋场40多公里,每年的运输和处理费用超过200万元。

  大岚镇镇长杨万里说,农村生活垃圾七八成都是可降解的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最经济有效。前年一次性投入230万元,全镇14个村都用上了太阳能垃圾处理系统,就地消化了70%以上的生活垃圾,运行费用只需50多万元,一年能省下150万元。

  农民也逐步告别了乱扔乱倒的陋习。丁家畈村30多个垃圾分类回收点,都配有绿色有机垃圾桶和橙色无机垃圾桶。保洁员鲁庆国说:“起初,村民对垃圾不太会分类,还得靠我们分捡,现在已习惯了。”

  “会烂的一袋,不会烂的一袋。”58岁的村民曹满忠笑眯眯地说,大伙儿的环保意识可不比城里人差啰。据了解,“余姚大岚经验”将在宁波5大水库上游全面推广,以此彻底解决水库上游农村生活垃圾对饮用水源的污染问题。


浙江日报 生态 00019 借力太阳能 就地处理农村垃圾 通讯员-卢众 张伟-余姚市报道组 - 2010-02-03 nw.D1000FFN_20100203_3-00019 2 2010年02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