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世界·人文化

创意美,青春的年梦想

  本报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金晓依 周琼 孟昌

  

  圆月爬上柳梢,街市上灯火通明车水马龙,观赏花灯的行人摩肩接踵。那少年独自伫立一隅,想起去年此时此地,红颜嫣然。而今花市如旧,却已物是人非,不觉心下怅惘。

  一曲《生查子》,留下几多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千多年了,回望身后万丈红尘,早已不见那些花儿般的面容。然而可以确信,他们曾经来过。

  细想起来,仿佛任何节日都专属于年轻人,即便是凄清的寒食,他们相邀踏青、荡秋千、打马球,顿然会让黯淡的天空变得明朗起来。

  最重要的春节也不例外,数千年来不论叫法怎么变换,年轻人总能让它成为自己的一种时尚。

  从冬至直至元宵,长辈们严肃地掌管着这个漫长庆祝周期的所有程序,按部就班一丝不苟。

  且让他们去吧,少年们才不管这些,放鞭炮远比祭拜神灵有兴趣得多。他们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嬉戏赏玩。流光溢彩的花灯之下,情愫默默滋长。

  规矩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时人们过节多是出于庆祝丰收、驱除恶鬼、迎接春日,带有鲜明的农耕特色。物质生活的富足大大充实了节日的内容,祭灶王、守岁、拜年、舞狮、耍龙、赏灯等不断出现,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说到玩,似乎都是年轻人的专利,很多年俗不正是由他们发明并一代代传承成为习惯的吗?

  时间之河浩浩汤汤,大量新事物不断来到我们面前,很多旧事物注定要被抛弃。人们总是无法预言未来,然后又在社会的巨大变迁之前感喟不已。

  我们的脚步随着社会的节奏变得如此匆忙,淡定的心绪被纷繁的环境扰得杂乱不堪,春节的诸多讲究也被不断简化压缩。其实无需感伤与缅怀,一些年俗的消亡是历史之必然,如同我们要不断迎来一个个新的黎明。

  春节周期不再那么漫长,可人们回家团聚的习惯并未改变,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运”;

  我们不再举行那么多繁琐的仪式,可手机带来了短信拜年热;

  年轻人的聚会少了,但网络让他们拥有了更广阔的虚拟派对空间……

  年轻的大学生们设计自己的春节,用画笔、影像、图片、创意、行为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悟,这种玩耍不正是新的创造?谁敢说将来不会形成潮流进而成为年文化的新内涵?

  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已飞过。多少青春的翅膀都已不见踪影,可分明还能听到风声,从数千年前持续至今,并仍将延续。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人文化 00016 创意美,青春的年梦想 本部记者-陈扬渲-采访中心—文化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2-03 nw.D1000FFN_20100203_5-00016 2 2010年02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