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创富年代

文章导航

年的味道

  办年货、腌腊肉、订年夜饭……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商家,过年也许是赚个盆满钵满。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过年也许是满世界的张灯结彩和采购年货的人潮涌动。

  过年,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重头戏。一年忙到头,不就是为了能过个好年吗?

  记录前进的脚步

  走进超市,一眼望去就是琳琅满目的“年货一条街”。这其中,干货、糖果、酒类、保健品是主角。各大商场、超市、市场内,人流量剧增,海鲜、土特产的很多柜台前已经有点水泄不通的味道。

  “两个阳澄湖大闸蟹礼盒、一箱山货还有一些进口水果。”在一家外贸公司任职的任胜简单描述了自己今年的年货。他告诉记者,他是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过来的。那个时候,年货往往是一个家庭一年中最大的一笔开销。“如今,我们已经不需要囤下大把东西,买年货就是为了一种心情和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办年货是家家户户预备春节的前奏。在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项枫看来,年货记录的就是社会前进的脚步。

  “在计划经济时代,每户家庭、每个人购买年货的品种和数量是被严格限制的,到年底每家每户挨个看,准备的年货都差不多。”项枫告诉记者,曾经,年货都是平时罕有的,因此过年折射出的一个信号就是富足和快乐。

  当时,主要生活物资都凭票供应,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趁心如意的年货。“买肉要肉票,买米要粮票,买糖要糖票……”今年72岁的朱桂兰老太太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感叹,当时一到过年,要在有限的预算和范围内办好一大家子的年货,可真是一件累人的活。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好转。到了春节,一些效益好的单位后勤部门甚至会为职工采办一些年货,“一只鸡、一只鸭、一筐梨、一筐苹果,就算是非常好的年货了。”在印刷厂工作多年的陈先生记得清清楚楚,每年春节前,往家里搬年货时,那种喜悦的心情就慢慢洋溢起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商品普遍供大于求,开架式超市悄然出现。这一新兴业态,给人们采购年货的方式带来冲击。 

  而进入“零零”年代,网购又成为全新的年货采购模式。“工作很忙,我们家的年货都是在网上搞定的。”在杭城一家媒体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过了元旦,她就开始忙着年货采购的事了。

  在淘宝上搜索关键词“年货”,显示多达近8万余种商品。都是些什么呢?小到年夜饭优惠券、各种干果零食,大到服装、家居用品、家电、数码产品等,均进入了年货大军。

  统计显示,过去一周,淘宝网平均日交易额7.6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年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0%。

  凝结浓浓的情感

  在杭州安家落户多年的老戴,每年春节回老家泰顺,还是免不了大包小包。去年春节前,他给自己买了辆斯柯达,回家的时候,后车厢里塞满了各类年货,山核桃、瓜子、松子、笋干……回来的时候,后车厢还是满的,带回来的是父母亲戚给他的礼物。“其实这些年货,在本地都能买到,但没完成这个‘交换’年货的过程,总觉得不像是在过年。”老戴笑着说,年货,更多的承载了一种情感。

  “老戴和所有和他一样的城市‘新移民’,其实都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受益者。“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徐剑锋告诉记者,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30年前,杭州城市化程度不过20%左右,常住人口不过几十万,没什么‘移民’,更不用说外来务工者了。而现在,杭州城市化程度已经超过50%,除了城市的‘新移民’,还有大量的外来务工者。每年春节,他们如同候鸟一般飞回自己的家乡。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年货成了维系浓浓乡情的纽带。

  “春运的时候,你会在车站看到那么多的外来务工者,背着大包小包,吃力地挤上火车。有时候,带回去的只是一叠不锈钢脸盆,也许家乡就有卖,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所以,我们的物质生活哪怕再丰富,年货也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徐剑锋分析。

  “其实,我们概念中的年货,与老外圣诞节的礼物和大餐差不多。圣诞节就是很多西方国家的‘春节’,他们同样是以购物、团聚为主题。称呼虽有不同,其作为情感载体的本质差不多。”项枫分析道。

  不买年货,怎么叫过年?

  今年留在杭州过年的小丁,给自己开出一份年货清单:一台微波炉、一架数码相机和一台液晶电视。这个“庞大”的购物计划,从去年就开始做了。眼下按小丁的话说,是“万事俱备,只欠年终奖了”。

  像小丁这样,早早做好年货计划的并不在少数。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前年货的“重头戏”食品,如今已经是年货的点缀了。

  项枫说,以前的年夜饭多大鱼大肉,现在则追求粗粮杂面、时鲜蔬菜;以前过年时,每家每户多准备好烟好酒、南北炒货,现在却讲究健康,绿色休闲食品成为必备品;以前的年货,以食品、服饰居多,现在,房子、车子都算年货。  

  不过,改变的是消费的内容,不变的是“消费”。“消费年货,就是一种预订消费,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很久以前就打定主意要购买的东西。这种预订消费,可替代性是非常弱的。所以,只要我们还是把春节当成最大的节日,年货就不会消亡。”项枫分析。

  “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春节消费不再像以往爆发得那么明显。”项枫给记者画了两条曲线:“以往,一年中的消费曲线,就像是一座突兀的山峰,春节前陡然增加;而现在,消费曲线就像是连绵不绝的山峰,春节虽然仍占据一个‘山头’,但‘坡度’已经趋缓了。”

  到哪里寻找“新感觉”?

  家住杭州的方大妈最近有点郁闷,想买点特别的年货,却遍寻不得。“展销会也去了,超市也去了,小商品市场也去了,可就是没买到中意的东西。”

  原来,虎年春节一过,她的孙子(女)就要出世,她原本想买个有意义的年货,给这头“小老虎”一点纪念。“以前,每到春节,大家跟赶集似的,在集市上能找到各种特别的东西;可现在啊,一双与众不同的手工小虎头鞋,或者一顶别致的小虎头帽都找不到,看起来全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和方大妈差不多岁数的李老先生,却不这么想。春节还没到,儿子已经把年货搬过来了:泰国香米一袋、橄榄油一桶、现磨的杂粮组合包一个。李老先生掰着手指,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儿子每年总能整出点新鲜花样,让他每年过年都有“新感觉”。

  而他呢,打算春节前去离杭州不远的德清农贸市场一趟,给儿女们采购点现做的鱼圆、野生的活虾和新鲜的蔬菜,顺便感受一份久违的节日热闹气氛。

  今年,很多子女给父母送的大礼包,就是一张旅游券——全家去外地过年,在异地寻找过年的新感觉。据了解,尽管新年机票、酒店价格上涨超过30%,但几乎所有的热门线路目前都已经销售一空。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我们的“年货筐”有了更丰富的外延,消费形态已从以往的节衣缩食为过年、追求物美价廉发展到个性化、享受型消费。人们在不断花样翻新的年货中寻找过年的新感觉。

  唯一不变的,也许就是传统佳节里的那种团圆和喜庆的气氛。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 00013 年的味道 2010-02-02 nw.D1000FFN_20100202_8-00013 2 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