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创富年代

文章导航

岁末乡关 何处是

  邓 崴 

  

  1  时近岁末,大街小巷行色匆匆、拎着大包小包回家的人多了起来,商场超市张灯结彩、熙熙攘攘,车站广场人头攒动,售票窗口又见长龙,路上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了那么多的人和车……这一切都在提醒你,快过年了。

  “年,谷熟也”。过年,这一从农耕文明时代流传至今的传统民俗,在工业文明时代仍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虽然,过年的内容和方式已有很多不同,比如我们这期周刊所说的年货。

  2  在杨白劳的年代,“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二尺红头绳足以让穷人家孩子欢天喜地过新年,外加两斤平时吃不起的白面、两张希望能驱邪避难保平安的门神,这就是杨白劳一家全部的年货,也代表了那时千万穷人最起码却难以实现的生活愿景。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一切虽需凭票供应,但基本生活保障已无大忧。每到春节,各家各户的年货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几斤猪肉几尺布,两包“大前门”半斤上海糖……那时的年货,就是一年到头难得的一次口福、一件盼了很久的新衣。

  在商品丰富的消费时代,年货是什么?大鱼大肉可能早已吃腻,走俏的是农家“土货”;添置新衣早已不必等过年,上次“血拼”来的都还没穿过;甚至汽车也已被纳入“年货”范畴,眼下在很多4S店想提现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置办年货,并非因为平时买不起买不到,更多的是为了释放一下消费冲动、犒赏一下自己和家人,在琐碎的忙碌中,为自己增添一份好心情。

  3  年货越来越丰富,但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过年没什么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

  在我们的记忆里,年味就是全家一起吃年夜饭欢乐团圆的气氛,是亲朋好友见面时的一声“恭喜恭喜”,是彻夜不息的声声爆竹……

  今天,满足一般的物质需要已经不难,但似乎少了点过去那种过年的欢喜。

  那种过年的欢喜,来自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对每个家庭成员地位和价值的再次认定,来自中国式熟人社会对彼此关联的情感强化,来自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和追求。很难想象,如果不回家团聚、不置办年货、不相互拜年,这还叫过年吗?

  如果看电视、上网、打麻将成为过年的主要方式,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难免会有“空洞化”之虞。

  4  1月30日,2010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据说今年春运总人次将突破25亿。这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也许正是传统年文化的忠实承载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路途遥远、车票难求,顶着一路风雪,赶在年三十回家团圆是支撑他们的坚强信念。

  这种信念,出于对家园故土的深深眷念,是一种融进血液、深入骨髓的东西。对飘泊的游子来说,故乡是精神的原乡,是灵魂的栖息地。在城乡流动频繁、社会趋于多元的中国,春节已成维系传统、凝聚家庭、融合民族的重要纽带。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白要往何处去。对一个民族来说,何尝不也如此?

  在这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我们更要问一声:岁末乡关何处是?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 00013 岁末乡关 何处是 通讯员-邓崴-自取- 2010-02-02 nw.D1000FFN_20100202_5-00013 2 2010年02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