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 “全家福”
报道组 顾霄扬 李孟龙 本报记者 杨军雄
报道组 顾霄扬 李孟龙
本报记者 杨军雄
“我要这个数码相框,多少钱?”最近,在杭州工作的郑汉跑到颐高数码广场买了一份“特别年货”。郑先生告诉记者,电子相框准备送给外公外婆,让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儿孙的照片。
说到这份“特别年货”的创意,郑先生感慨地说,那来自20年前的一张“全家福”。
郑先生的老家在宁波北仑大起镇的一个农村。他说,1985年的春节,外婆家有两件大事,一是外公70岁大寿,二是家里排行老七年纪最小的舅舅要结婚。当时农村条件都不太好,因此按照一贯“资源整合”的做法,这两件大事跟过年捆绑在了一起。为了将这两件事情办得圆满风光,置办年货成了最为棘手的事情。
首先要解决的是,办酒席要用的那么多猪肉上哪去买。为了买足份量,并且尽量减少花销,郑先生说,当时他爸爸悄悄地跑到奉化屠宰场,仗着自己曾经在那里杀过7年猪的“老资格”,买回了好几个猪头,算是为小舅子的婚礼立下头功。葱花猪头肉后来确实成为那年酒席上最“兴奋”的记忆。其次是海产品,市场上买回来了一些,后来觉得不够又让一个远房亲戚从宁波食品冷冻厂的仓库里搞到了一些。至于结婚用的喜糖,一部分是上海的亲戚和杭州的大姑妈共同买来的“大白兔”,当时绝对是高级食品了。
郑先生说,前几天他的舅舅还在QQ上讲述当时的故事:1985年,城里已经开始流行“新四大件”——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但当时在农村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条件。郑先生说,舅舅的目标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结果收音机是舅舅在读完业余电大后自己组装的;永久牌自行车和上海牌手表,是全家人你十块、我二十凑起来后,分别在杭州和上海买的;不过到最后缝纫机还是没买到。
郑先生说,这个“巨大”的遗憾成了舅妈的一个心结,后来舅舅家买了一台缝纫机后,每次搬家都带着,直到现在依然摆放在他们280平方米的别墅里。
那年,外公70大寿和舅舅的婚礼在正月初二隆重举行。郑先生当时还小,听舅舅说那次过年的酒席在全村是最为丰盛的,乡亲们吃得很尽兴。最让人开心的是,当时有个上海亲戚还带了一台照相机,给大家拍全家福。没想到最后意外发生了,喝醉了酒的一个亲戚竟然趁大家不注意,打开了相机盖子,说要取出相片看看,结果一卷胶卷全部曝光,全家福就这么“不翼而飞”了。
郑先生说,虽然后来过年大家也拍过全家福,但阵容一直无法超过当年了。今年过年,大家都商定要到宁波过年,大学毕业后落户杭州和上海的表姐、表哥都要拖家带口回来。几个要回老家的年轻人商量后决定统一携带“高科技电子产品”作为回家的“年货”。
当被问到快要回家心情如何时,郑先生笑着给记者看了他舅舅的QQ签名:25年前为一包猪头肉激动,25年后为减肥发愁,生活变好了,健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