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资讯

文章导航

乡村“幸福”变革图

——江山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纪实

  致力于满足全市农民不同层次的幸福需求、提高全市农民的幸福指数这一目标,着力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提升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提升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档次,提升村级组织建设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和谐稳定,整体推进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全市农民的创业增收成就感、民生保障安全感、精神文化愉悦感、居住环境舒适感、民主管理信任感。

  乡村“幸福”变革图

  ——江山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纪实

  2009年3月江山市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启动,2009年8月3日,江山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响亮提出: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共建“中国幸福乡村”:从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等五个方面整体协调推进,力争通过12年努力,把江山绝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为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实现由追求物质发展到追求全面发展的转型和跨越。

  今天,走进江山,你随处可以看到建设“幸福乡村”的火热场景。

  创建“富裕乡村”,

  增强农民创业增收成就感

  

  【画面点击】

  “村白菇基地开始平整了,菇棚有望在2个月内搭建好。”这几天,江山市峡口镇合新村党支部书记罗富军正为此事紧张忙碌。罗富军说,该基地建成后,可种植白菇200万袋,助农增收200多万元,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的租金收入。

  “‘富裕乡村’有项指标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全市平均值以上’,但是2008年我们的人均收入仅5000多元,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通过对照创建指标,罗富军发现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村里其他指标都还可以,唯有村民人均收入、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等小部分指标要加强。

  有了努力的方向,村两委马不停蹄地忙开了。在镇里帮扶下,该村第一件事就是将村里的一片50多亩闲置土地,开发成白菇种植基地,努力发展“一村一品”项目。

  “只要租上两个菇棚,我不需要出门打工,每年在家种菇也能赚个三五万元。”看到村里为群众搭建菇棚,正打算种菇的村民曾江青也乐开了怀。

  

  【画外音】

  江山市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工程,进一步提升产业增收农民致富水平,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品牌化发展、农民就业创业多元化拓展,重点突破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努力建设生产发展、增收稳定的“富裕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创业增收成就感。

  创建“满意乡村”,增强农民民生保障安全感

  

  【画面点击】

  2009年12月6日,江山市四都镇傅筑园村山坑自然村的70多户农民真高兴,他们终于在新年来临时,喝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山坑自然村距离四都集镇20多公里,海拔600多米,原先,村民的生活用水是从高山坡用竹管引水,不仅供水不正常,而且水质安全难保证。2009年,四都镇对地处高山的自然村实施了农民饮用水工程,为该村投资近十万元,筑了拦水坝,建了蓄水池,添置了净化设施,建好了独立式供水系统,饮水难题成为历史。

  2009年,四都镇投资近100万元,为5个山区自然村建造独立式供水系统,让4000名高山群众喝上了放心水。现在,全镇90%以上的农户都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画外音】

  江山市通过实施农民饮用水、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等工程,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均衡化发展、社会保障的一体化覆盖,努力建设生活宽裕、保障到位的“满意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民生保障安全感。

  创建“美丽乡村”,增强农民居住环境舒适感

  

  【画面点击】

  村道宽敞平坦,环境洁净优雅,池水晶莹清澈,道路两旁绿树环绕,庭前院后花团锦簇,俨然一个“世外桃源”。来到新塘边镇毛村山头村,这个养猪大村的生态环境令人眼前一亮。 

  村党支部书记周模隆介绍,毛村山头村是个生猪养殖大村,年饲养量达2万多头。养猪业在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猪尿随地流,猪粪路旁堆,苍蝇满天飞”的环境污染问题。

  毛村山头村两委下决心开展环境整治,完成了村主干道硬化,建成了农户沼气池170多个,使猪粪猪尿通过密封沟进入沼气池。

  接着,毛村山头村通过亮化、洁化、绿化,给村庄“美容”,共栽植各类乔木、灌木近3万株,中心村绿化率由15%上升到39%。村域范围的通村公路和水系两旁绿化率达到100%,村庄周围宜林山地绿化率达到100%。2008年,该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 

  如今,生态环境成了毛村山头村最大的亮点,吸引了该村20多名外出创业、上班的村民回村建造新居。

  

  【画外音】

  江山市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改造、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3·12”绿化运动、洁化运动等工程,进一步提升环境整治效果,推进农村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努力建设村容整洁、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舒适感。

  创建“文明乡村”,增强农民精神文化愉悦感

  

  【画面点击】

  每到晚上,贺村镇湖前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老太太、小媳妇们正排着整齐的队伍,随着音乐有模有样地跳着交谊舞。大学生村官戴建告诉我们,2009年8月以来,每天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走出家门,到文化广场上打腰鼓、跳扇舞、拉二胡。村民们都说,和城里人一样,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夜生活。

  湖前村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专门请来舞蹈老师,教大家跳舞。目前,跳舞的队伍已从刚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现在,村里还组建了腰鼓队、扇舞队、秧歌队、乒乓球队等文体队伍,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比赛活动。

  今年60岁的村民刘凤莲已在城里居住了5年,如今被村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所吸引,搬回村里居住了。她说:“还是住在村里好,每天可同一帮吹拉弹唱的老伙伴来这里乐乐,这样的日子过得惬意!”

  “让村民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有利于和谐文明乡风的形成。”村支书徐建华说,现在,跳舞、健身的人越来越多,打麻将、闲聊的人越来越少。

  

  【画外音】

  江山市通过实施特色文化保护开发、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五”普法教育等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培育,努力建设乡风文明、健康积极的“文明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精神文化愉悦感。

  创建“和谐乡村”,增强农民民主管理信任感

  

  【画面点击】

  连日来,凤林镇白沙村村民毛兆成等5名“村务议员”,相继走访全村30多家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帮助排忧解难。这是白沙村“村务议员”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一个镜头。

  2002年,白沙村由山区村整体搬迁而来。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已从移民前的3150元增加到2008年的9000多元,并获得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首届魅力新农村等荣誉。

  看到村里的巨变,61岁的原村委会主任吴忠昌激动地说:“是不断创新的村务监督管理制度,让村民增强了信任感,从而使得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最近,白沙村在完善村两委联席办公制度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基础上,创新推行“村务议员”制度,通过吸收村里有威望的老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或其他群众担任“村务议员”,积极参与到村务管理活动中,努力拓宽村两委和村民的联系渠道,加强广大群众对村务的了解和监督。截至目前,该村5名“村务议员”已协助村里解决邻里纠纷、基础设施建设、信访维稳等各类事务50多件。

  “设立‘村务议员’不是找对立面,而是为了保证村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白沙村党支部书记郑日福表示,“村务议员”将进一步为融洽党群关系、开展民主管理,发挥桥梁与参谋作用。

  

  【画外音】

  江山市通过实施镇村干部重心下移、村级规范化管理、社会长效化管理等工程,进一步夯实提升基层基础,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事务管理的民主化运行、公平正义的法制化保障,实现农村政治、治安、信访、生产和公共“五大安全”常态化,努力建设管理民主、稳定祥和的“和谐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民主管理信任感。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9 乡村“幸福”变革图 2010-01-29 nw.D1000FFN_20100129_2-00019 2 2010年0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