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也说曹操

  俞剑明  

  

  “说曹操,曹操到。”这话说了1700多年,如今人们似乎真的要与曹操不期而遇了。2009年末,河南宣布在安阳发现了曹魏高陵的消息,于是围绕曹操的话题迅速蔓延,学术界开始唇枪舌剑,争鸣不已。至于让众多百姓困惑不解的是:为何曹操墓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曹操墓中确实没有金玉珍宝,连他平时使用的礼器如玉圭、玉璧也以石圭、石璧代替了。这主要和曹操主张“薄葬”有关。

  东汉后期,宦官当权,兵祸连年,民不聊生。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改革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督促开荒,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在生活上,曹操躬行节俭,反对奢华,他去世前书面下达《寿陵令》和《遗令》,明令对自己一定要薄葬。

  《寿陵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 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连因山为陵、不筑坟堆、不竖墓碑这样的细节都考虑到了。由于陪葬在“寿陵”的坟墓众多, 自然要占地宽广,以便容纳了,这大概就是后来讹传曹操有“七十二疑冢”的来源。

  《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 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葬金玉珍宝。”意思是,现仍在战乱时期,不能遵照古礼厚葬。下葬后,官员要脱掉丧服,照常上班,将领要回到驻地,不得离开部队。入殓时,穿我平日所穿的衣服,不得陪葬金玉珍宝。曹操墓中不见贵重物品,说明他的亲属、部下是遵从他的遗愿,进行了薄葬。

  曹操的薄葬,我看和他生前有过一段不光彩的“盗墓史”也不无关系。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部队缺衣少食,曹操采纳了枣祗、韩浩的建议,挖掘高官富豪的坟墓,收集墓中财物,以充军饷。曹操盗得最著名的墓冢是芒砀山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这也是梁孝陵被盗的最早记录。刘武是刘邦的孙子,史书对他记载不详,但其父其兄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别是创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

  刘武墓的构建复杂,布局严谨,规模超常,其豪华程度即使现代人看了也会瞠目结舌。如墓中有极大的“冰箱”——储冰室,用以食物保鲜;有宽敞的“卫生间”——内置多个精致的厕所和浴室。即使在现在的农村,只有少数买得起商品房的农民才能享有这种设施,大多还只能露天挖坑方便。而刘武夫妇在两千多年前,就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建安五年(200年),大才子陈琳在其名作《为袁绍檄豫州》中,声讨了曹操的种种罪状,对曹操盗墓一事,更是严加痛斥:“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校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平心而论,曹操盗墓,实属无奈之举。当年经济已是崩溃,袁绍的军队在河北靠桑椹裹腹,袁术的军队在江淮拾蒲嬴度日,很多军阀因没有军粮而士兵溃散。曹操的军队当然也是困难重重。他盗墓的目的很是单纯,就是为了盗点黄货、白货什么的,以维持部队的一线生机,而不是自己以此敛财。不过,从陈琳的檄文中,可以见到曹操盗墓如同他的带兵打仗,颇有特色:

  一是亲自挂帅。曹操亲临一线指挥盗宝。这在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一般都是下个指令,让手下人操办。

  二是组织严密。在军中设置了“盗墓指挥部”这样的专门机构,总指挥称“发丘中郎将”,发掘队长称“摸金校尉”。如此严密的盗墓机构,史上罕见。

  三是行动彻底。“破棺裸尸,略取金宝”,“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墓中财物,自然如数被盗,无一遗漏了。

  曹操因“薄葬”而墓中无金银财宝尚可理解,但为何连当时七品芝麻官们下葬都少不了的随葬印章也不见踪影呢?这也和曹操有过盗墓的经历,知道盗墓人的厉害有关。当年的不少盗墓人,就是凭着那方小小印章,而认定墓中人的身份的。智慧超人的曹操,岂会干出这等“开门揖盗”的蠢事!他儿子曹丕对此心领神会。后来在追封曹操为武皇帝时,曹丕特地为父亲精心制作了一枚金玺,但不是放进曹魏高陵内,而是放进了附近一个毫不起眼的石龛里!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8 也说曹操 2010-01-27 nw.D1000FFN_20100127_6-00018 2 2010年0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