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世界

欧美的年轻人在升学后或工作之前,会做一次长期的旅行,称之为间隔年,体验与原先不同的生活方式。

间隔年,人生的逗号

  本报记者 张冬素

  

  放寒假了,本是件高兴的事,大二学生小孙却高兴不起来。“寒假将近两个月,在家里呆那么长时间,无聊死了。”

  元旦过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始放寒假。记者了解到,今年不少高校的寒假特别长,大多在一个月以上,山东一所高校去年12月28日就开始放寒假,一直要到2月28日结束,长达两个月。

  让人无比羡慕的长长假期,为何在大学生眼里成了“无聊”的代名词?小孙说:“因为假期里无事可做,高中的时候,放假后还有作业要做,现在则什么任务也没有,在家里就是上上网,看看电视,时间长了,觉得空虚得不行。”

  面对长假,像小孙这样烦恼的大学生还真是不少。寒假里,有的大学生会去实习或打工,有的大学生因为要考研或考证等原因留在学校里,但绝大部分大学生近两个月的寒假基本上将在家“虚度”。

  除了“虚度”,大学生的长假还可以怎么度过?能否有一些新的方式过一个更有价值的假期?记者想到了“间隔年”。

  间隔年(Gap Year),是英国中学生特有的传统节目,即在中学毕业之后花上一年时间周游世界,然后回来上大学或参加工作。据统计,英国每年有1/3的中学毕业生会参加间隔年。英国的大学一般都会为这些大胆“闯荡江湖”的学生开绿灯,允许他们推迟一年入学。因为他们认为,间隔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学生的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英国威廉王子在读大学之前就曾花了10个月时间在智利参加环保和社区工作。

  现在,间隔年在欧美十分风行,年轻人在升学或毕业后工作之前,会做一次长期的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旅行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因而间隔年也被视为一种“成人礼”。

  “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其实间隔年的做法自古有之,只是没有这种叫法而已。司马迁20岁时,他父亲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地游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年轻的时候,从美国来到巴黎,有过一段被他称之为人生中“一场流动的盛宴”的日子。他在回忆这段最美好的时光时这样写道:“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把自己移植到他处,我想,人和其他生物都需要移植。”

  曾有专家提出,应当让中国学生也享有间隔年,让这些从小一直只在校园里学习的学生在间隔年里,充分体验到学校以外的生活,开阔视野,学习生存技能,增进自我了解。

  间隔年的意义应该不限于间隔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人生旅程中,一个人有一段时间和自己面对,去寻找自己内心的方向。在中国学生还无法享有长达一年的间隔年的现在,大学生不妨把两个月左右的暑假、寒假,当成“迷你间隔年”,离开自己熟悉的校园和家庭,一个人或几个人一起,到与原来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里,过一段别样的人生。

  间隔年应是一段“自讨苦吃”的人生之旅,不是度假,大学生在旅途中可以是徒步,可以住花费不多的青年旅社,也可以在途中打工赚钱,然后继续行程。可以把自己“抛”到完全陌生的国外去“间隔”,也可以到贫困山区去当志愿者,给生命留一段不一样的经历。

  大学生,长假里,背起行囊去远足吧。通过间隔期的探寻和思考,建立起新的担当,这将是人生一笔很难计算的财富。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3 间隔年,人生的逗号 本部记者-张冬素-采访中心—文化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1-27 nw.D1000FFN_20100127_5-00013 2 2010年0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