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资讯

文章导航

统筹城乡看嘉兴

  统筹城乡看

  嘉兴

  2008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批准设立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嘉兴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地级市。

  作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嘉兴市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两分两换”(承包地换保障、宅基地换住房)、新市镇建设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排放权交易等作为先行突破的改革重点项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

  统筹城乡,不仅为嘉兴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也明显增强。2009年前三季度,在全球金融危机严冬中,外贸依存度超过76%、出口依存度高达54%的嘉兴,GDP仍保持了8.3%的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刚刚过去的2009年,嘉兴市统筹城乡创新发展的成效令全国瞩目。

  规划先行 互动发展

  农村的发展需要城市引领,城市的繁荣需要农村映衬。

  嘉兴创新规划理念,打破城乡、区域分割,将城乡纳入“一张图”,制定通过了市域总体规划,全面实施“1640”工程,构建以嘉兴城区为中心、5个县(市)城区和滨海新城为副中心、40个左右新市镇为骨干,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管理有序、运行顺畅的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以市域的一体化,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统筹,使城市的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资源配置优势与农村的永久耕地和生态优势互促共进,推进城乡互动发展。

  嘉兴着眼现代化的未来,以市域基础设施形成“一张网”为目标,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一体的道路、供水、城乡公交、污水联合处理工程、农村信息化、电气化等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既实现了基础设施共建、联网、共享,又避免了多头建设对土地空间的浪费和分割。目前,嘉兴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框架和市与县(市)之间、县(市)城与中心镇之间的“3015”交通圈,城乡公交实现了村村通,农民可在家门口买票坐公交;城乡供水实现了一体化,天然气管道正向农村延伸,用电实现了城乡同域同网、同质同价;污水处理厂收集范围已覆盖市域所有建制镇;全市所有自然村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

  如果城市和农村是城乡互动的两个端点,新市镇就是联系两端的纽带和节点,是城乡资源要素的“中转站”。新市镇,既是农民眼中的“都市”,又无大城市那难以逾越的高“门槛”,是多数农民进城的首选之地。如今,嘉兴的市镇有五分之一进入全省百强镇,三分之二进入全国千强镇,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引领着农村地区提升发展作用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嘉兴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将17000多个自然村落集聚成376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形成村镇布局“一盘棋”。

  产业融合 优化结构

  “村村点火,镇镇冒烟”曾是人们对上世纪90年代嘉兴工业化的形象概括。为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嘉兴以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为主抓手,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与农村的空间、市场、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推进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带来了城乡的繁荣富庶和百姓的增收致富。

  经济的转型提升离不开科技支撑。近6年间,嘉兴市引进64家国内外一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使嘉兴成为创新资源的集散地,形成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主体,市、县两级科技孵化器和创业服务中心为补充、各类科技园、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市场是城乡居民创业创新的共同舞台。作为市场大省的缩影,成长于嘉兴农村地区的块状特色经济也催生了一批以海宁皮革、濮院毛衫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并形成了块状经济与专业市场互为依托、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嘉兴抓住市场这一“牛鼻子”,以市场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把市场当作推进三次产业融合的反应堆,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引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连续裂变,带动传统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使传统产业萌发新的生命力。

  嘉兴充分借鉴浙南、苏南二种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培育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招央企、引国资”力度,连续实施的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吸引了90个国家和地区的5400家企业落户。民资、国资、外资“三资齐上”,构筑了更富活力的微观基础,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稳定性。

  与此同时,嘉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优势服务业,创造条件发展软件、创意等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的优先发展,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以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为例,嘉兴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农合联组织,构建了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了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如今,嘉兴已拥有480多家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融资担保等服务,催生了“嘉善锦绣黄桃”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了“五芳斋”、“金平湖”、“膳博士”、“三珍斋”等上千家农业龙头企业。

  为保护环境,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将自身环保成本外部化,倒逼企业拧紧减排金箍,嘉兴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成立了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并探索初始排污权有偿交易。通过有效的环保机制探索和严格的环保执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嘉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配置 城乡共享

  作为全国较早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地级城市,嘉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体系和推进机制。与此同时,嘉兴市委、市政府敏锐察觉到城乡资源最核心的要素——“地、人、钱”仍然没有被“唤醒”,城乡二元壁垒依然存在。2008年,嘉兴紧紧抓住被列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历史契机,因时而谋,应势而动,启动实施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创新体制,突破制约,加快市场要素配置改革,促进城乡资源充分流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经济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

  做“地”的文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嘉兴把创新开展“两分两换”试点作为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关键抓手,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两分两换”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在嘉兴农村,“两分两换”已经成为流行词,伴随着嘉兴城乡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220万农村人口正在面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做“人”的文章,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嘉兴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做好“人”的文章,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打破城乡二元藩篱,畅通人在城乡自由流动的渠道。户籍制度改革自2008年10月1日全面实施以来,建立了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传统体制下附加在户籍上的不合理社会功能。同时,统筹城乡就业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改革等,一个个制度的出台,一项项政策的推行,有序地释放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畅通了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渠道,加快了农民变市民步伐,促进了人口逐步向城镇集聚,提升了城市化水平。

  做“钱”的文章,引导资金投向农村。2009年,该市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支出达到55.85亿元,同比增长20.34%。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渠道。目前,该市已成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8.2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7亿多元。率先组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会,形成了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多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特别是旗下的兴农担保公司与农村合作银行紧密协作,已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4016万元。改革激活了“钱”流,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改造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极大优化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生态高效都市农业发展,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均衡服务 惠及百姓

  嘉兴着力推进“经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关注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求出发,提出统筹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把富裕之地变成文明之地、和谐之地。

  嘉兴市把保障作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软性基础设施,作为完善市场体系、优化社会环境必须夯实的基础工程。着眼“病有所医”,探索建立了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着眼“老有所养”,在全国率先制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不但从政策层面上将保障制度扩覆到城乡所有人群,而且使原本碎片化的城乡社保实现了制度上的衔接。全民社保的推行,改变了农村居民世代依靠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为广大农村居民融入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如何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已是当下中国社会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嘉兴新居民占本地居民53.7%,比例为全省最高,究竟是“管理防范”还是“全力服务”?嘉兴把服务好新居民,当作更大区域的城乡统筹。率全国之先增设了新居民事务局,专职为新居民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对外来人员的管理由以治安管理防范为主变成以服务管理为主,由单一服务变成综合服务。嘉兴通过政策这根指挥棒,对不同层次的新居民给予不同的保障待遇,他们可享受医疗免疫、子女就学、保障性住房申购、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鼓励新居民融入当地作出贡献,增强了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他们为“第二故乡”工作的热情。

  2003年以来,嘉兴着手打破城乡壁垒、区域壁垒,“眼”向农村,“面”朝农民,在建立市级文化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又专门设立了总额为20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让文化资源下乡,使嘉兴从原先的城乡硬件一体向精神文化一体迈进。最近3年全市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类资金累计达6亿多元,年人均达44元,大大高于浙江省人均7.8元的水平。在数字的背后,是嘉兴农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升。

  有安全感才有市民的幸福感。嘉兴连续4年实现省级平安市,并且所有县(市、区)平安创建实现“满堂红”,市县联手打响“平安”品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宜居创业的乐园。“平安”创建的背后,凝聚着嘉兴市委、市政府的民本情怀。

  加强党建 夯实基础

  嘉兴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伴随着党建工作的创新。党建工作的创新,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嘉兴发挥党的诞生地的政治资源优势,以“红船精神”为引领,聚焦重点环节、整改薄弱环节、提升优势环节,加大党建工作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嘉兴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统筹城乡事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在全省率先引入竞争机制,公开选拔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在先后开展的8次干部公开选拔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折射出“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领导干部选拔和考核标准的变化,正在悄然改变着嘉兴广大干部的政绩观,也深刻影响着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蹲点调研成为嘉兴各级领导问政于民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在蹲点中边实践、边思考,从发展缓慢、污染严重的现象中,查找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的差距;从民生问题的欠账中,查找出在宗旨观念上的差距。嘉兴这些统筹城乡方面一系列创新举措,都是各级干部从基层汲取源泉、理清思路的结果和成效。

  围绕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嘉兴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党组织以新的方式融入社会、整合社会、主导社会,进而加强党对社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渗透力。与党组织设置模式变化相伴而生的还有执政理念的变化,他们从依靠行政权力转变为主动服务,不当发号施令者,立足成为解决困难的协调者、经济发展的促进者以及政府和各界的沟通者。

  在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到处闪耀着党员智慧的光芒。以“勤奋工作敬业岗,服务群众奉献岗”为主要内容的“一员双岗”制度,让广大党员立足工作和生活实际,处处体现先进性。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开展了“克难攻坚争先锋”活动,助推企业应对挑战、渡过难关;党员创业风险基金让党员成为新品种引进、新项目开拓的引路人;融“资金扶助、创业培训、示范引领”于一体的农村党员创业扶助工程,有效地激发了党员的创业热情,广大农村形成了“党员创业谋发展,带动群众共致富”的浓厚创业创新氛围。

  以人为本,谋求群众利益最大化;敢为人先,以制度创新促城乡融合;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嘉兴的统筹之路是一条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率先发展之路,一条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条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和谐发展之路。

  在统筹城乡中率先迈步的嘉兴,正在为全国作出探索和示范。

  一个正在崛起的“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必将为党的诞生地增添新的辉煌。

  热烈祝贺               隆重召开

  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

  浙江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

  本版策划组稿: 陆永林

  摄影:沈志成 楼浩然 郑意川 沈达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6 统筹城乡看嘉兴 2010-01-25 nw.D1000FFN_20100125_3-00016 2 2010年01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