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创富年代·港澳浙江周

浙港金融“双城记”

  港资银行的“西湖映像”

  2009年末的一个冬日,最早进驻杭城的港资银行——东亚银行杭州分行悄悄搬家了。从外资银行扎堆的庆春路与中河路口,迁到了距西湖更近的庆春路与延安路口。

  东亚银行杭州分行的“新居”,早已没有了先前蜗居在嘉德大厦18楼的那份局促,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的营业大厅、半开放式的柜面、舒适的贵宾区……不过,以脱离外资金融主街区的代价来“挪活”空间,东亚这一不寻常举动,让人隐约闻到了一丝硝烟味。

  港资银行是以外资银行“排头兵”的角色出现在杭州的。自2005年10月东亚银行抢滩杭州开出分行,尤其是在CEPA协议框架下,浙港金融业合作交流更是迎来了蜜月期——港资银行入浙步伐明显加快。短短3年中,汇丰、恒生、南洋商业银行接踵落户于有杭州“金融街”之称的庆春路,占据了驻浙外资银行的半壁江山。

  映像一:

  不设密码只认签名

  港资银行的到来,让杭城市民有机会“尝鲜”港式金融服务。毫不夸张地说,杭州人零距离接触外资银行正是自港资银行始。如今你随便走进哪家港资银行,如同星级酒店般的装潢、私密性极强的理财包间、飘香的咖啡、时尚杂志……通常是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港资银行所带来的远不止这些。

  在杭州从事IT业的沈先生清楚地记得,2006年8月当汇丰银行在庆春路上的广利大厦底楼,亮出其经典的全球红色HSBC标志时,他抱着好奇的心情跨进了大门。一位个人理财经理彬彬有礼地把他引入了全封闭的理财包间,不厌其烦地解答种种咨询。当小沈提出要开户时,对方随即拿出一份中英文对照的表格,但所有填写均由理财经理一手完成,客户只需签名即可。让小沈略感新奇的是,这里的存折无需设服务密码,银行只认签名。此后,小沈还曾多次拨打该行的客服电话,每次都是人工接听,而非机械的自动语音,令他倍感亲切。小沈说,港资银行的一对一服务确实很到位,自己有一种被奉若上宾的感觉。

  映像二:

  理财先做风险测试

  港资银行入浙之际,正是内地理财市场风生水起之时。但对众多中资银行而言,理财毕竟属于“新手起步”,无论产品研发、风险锁定、延伸服务等均显青涩,而历史悠久、理财功力深厚的港资银行自然独树一帜。恒生的优越理财、东亚的显卓理财、汇丰的卓越理财,尽管门槛都不低,但其推出的与港股、黄金、石油、期货、美元利率、股市指数等挂钩的理财产品,仍让不少杭城投资者大开眼界。

  杭州某外企的白领张女士,对两年前在恒生银行杭州分行购买一款QDII(境外代客理财)产品的“遭遇”记忆犹新:在办完开户手续后,理财经理打开电脑给她作了平生头一回个人理财适应性测试,涉及该笔投资的预估金额、占家庭资产的百分比、计划投资时间、投资需求、风险偏好等诸多细节。张女士说,现在到中资银行购买基金或理财产品,银行也会进行类似的理财风险测试,最初即是从港资银行拷贝过来。

  映像三:

  1元账户也免年费

  港资银行初来乍到,因其开户的高门槛、不菲的账户管理费,令不少人有一种错觉——港资银行只是为少数富人即高端客户服务的。其实,并非如此。眼下,无论你驻足杭城哪一家港资银行,都会发觉其设置的服务功能区其实大同小异——均是高低搭配,既有贵宾理财区,也设有普通客户现金区和个人理财区。用东亚银行杭州分行行长麦子平的话说,港资银行的确讲究客户分层服务,但并非高高在上,东亚此次搬家就是要向更多的杭州市民敞开大门。事实上,无论东亚抑或恒生,入浙后都向普通工薪阶层摆出了亲民姿态:人民币存款账户不作数额限制,即使只存1元、100元,同样接受开户,且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年费。

  随着一家家港资银行的入驻,预想中的港资银行正面PK中资银行的局面并未上演,相反以其自己的特立独行给市民、同业留下了日渐饱满的“西湖映像”。对此,杭城一家中资商业银行负责人坦承:受网点、规模等客观限制,现阶段港资银行尚无法对中资银行构成挑战。但作为同城邻居,其积淀的技术、产品研发优势及导入的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人性化服务理念等,无疑值得中资银行很好地借鉴与学习。

  浙企上市的“香江情结”

  自2004年起,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副营运总裁霍广文几乎每年都要飞浙江一次,目的只有一个——向浙江企业发出到香港上市的邀请。他说,现在香港股市约1/3的市值是靠内地企业“撑”起来的,浙江优秀的民营企业那么多,到香港上市肯定大受欢迎。

  当中小企业板、IPO重启、A股再融资、创业板成为内地资本市场一个又一个的年度热词时,对不少浙江企业而言,赴港上市的情愫却并未因此而淡去,一些浙企依然对H股情有独钟。

  海外上市首选香港

  近年来,尽管纽约、全美、纳斯达克、伦敦、东京等全球主流证交所频频向浙企舞动“橄榄枝”,但翻开浙企海外上市路线图,香港依然是浙企海外上市的首选目的地——截至2009年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创业板上市的浙企已达25家,这其中既有沪杭甬、吉利、绿城地产这样的“大鳄”,更多的还是中小民营企业。

  省金融办负责人说,这是由浙江的经济特质所决定的。我省民营中小企业众多,这些企业大都处在竞争性行业中,企业市场份额一般都不大,从银行间接融资相对困难。上市首先可有效解决筹资问题,其次,还可改造家族化企业、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因此,不管通过什么模式,不论是选择在内地或海外市场上市,政府部门都是持积极支持、鼓励的态度。

  当浙企赴港上市已成为浙港金融深度合作的一个标志性亮点时,两地政府机构为此施展的一系列推手更显游刃有余:无论是“香港·浙江周”或“浙江·香港周”,推介港交所、吸引浙企赴港上市均是反复吟唱的“大戏”;香港贸发局把定期举办的CFO论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论坛从上海移师浙江,招徕浙企的良苦用心尽在不言中;香港联交所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出台了加快内地民企上市审批程序等一系列措施,让包括浙企在内的内地民企赴港上市通道更通畅,上市成本更透明……

  民企的“杨汛桥现象”

  杨汛桥,一个位于绍兴县西北部的弹丸小镇,却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自2001年12月“浙江玻璃”首登香港H股始,杨汛桥一举创下了1年内连续4家民企跻身港股的纪录,在香港股市催生出一个鲜活的“杨汛桥现象”。而这仅是浙企在港上市群像的一个缩影。

  融资是企业上市的首要目的——香港正成为浙企海外融资的一方热土。2003年6月30日,宝业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首日就募集资金2.57亿港元;时隔5年,该公司“梅开二度”一年内接连两次成功再融资,分别筹资1.46亿港元和2.10亿港元,首开浙江民企在香港股市再融资的先河,如今其市值已超过100亿港元。而另一家在港上市的绍兴民企掌门人则说得更为感性:20多年时间积累起3亿元资产,没想到上市仅5年净资产就从3亿翻番至30亿元!

  得到的不仅仅是资金

  融资并非是企业上市的唯一目的——在香港上市,让浙企学到了许多融资以外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境界。宝业集团董事长庞宝根对此的感受分外真切,他说,上市的收获除了融资,还给了企业眼睛向外、比肩强者的绝好机会。经过5年上市历练,实力大增的宝业集团,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业生产者,“资本+人才+知识”已成为其全新的企业战略,并由此吸引了全球500强企业——日本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担纲合作伙伴,踏上了以工厂流水线方式生产房屋的新征途。

  在浙江产权交易所董事长颜春友看来,像宝业这样通过赴港上市最终得以“脱胎换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疑很有利。他说,浙企借助香港这块上市宝地,不仅能快速融通资金,更重要的还能快速与国际市场接轨,依照国际惯例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公司管理模式,企业由此也可迅速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从而较快地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去。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港澳浙江周 00015 浙港金融“双城记” 2010-01-12 nw.D1000FFN_20100112_5-00015 2 2010年01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