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创富年代·绿色

一个人每天大约需要吸入15立方米的空气, 如果空气中有无数看不见的“杀手”, 那我们逃往何处?

“雾”的追问

  新闻闪回:

  雾雾雾!元旦后第一天就是大雾。时间回溯到一个多月前,2009年11月23日,杭州市区最低能见度200米,萧山仅100米;24日、25日、26日连续大雾,26日空气污染指数138,属轻度污染……从11月下旬开始,杭城的天空由灰蒙阴郁演变成大雾最后又连绵阴郁数十日。12月3日,各大医院的输液室里,坐满了挂盐水的人。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发热门诊量近百。多数人发病的症状表现为:打喷嚏、鼻塞、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高热、气管炎……

  为什么冬日的杭城大雾越来越频繁?为什么大雾天里,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感觉不好?为什么尽管有太阳的照射,我们却常常看不到万里蓝天;明明天气晴朗,我们却常常觉得视野模糊?这似雾非雾、似尘非尘的天气究竟是什么,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冬日浙江最易出现大雾

  雾,是一种气象现象。  

  通俗地说,因为白天温度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水汽,到了夜间,温度下降快,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减少了,所以,大量水汽漂浮在空中形成浓雾。

  总结大雾规律,气象部门认为,每年11月末到来年3月,浙江最容易出现大雾天气。这是雾形成的条件决定的: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浙江的气候特点恰好符合。

  对于2009年11月中下旬这场持久不散的大雾,气象专家解释说,与那段时间的天气有关,由于受弱高压控制,风力较小,夜间辐射降温明显,近地面层湿度较大,造成了多雾天气。

  一般来说,山谷、江边、城郊、工矿产业集中区域,在晚上和早上最容易产生大雾,因为这些区域的地表温差比较大,空气又不易扩散。

  雾天持续时间越长,空气质量就会下降。不少杭州人回忆起2009年11月26日的大雾都说“闻到空气里有股酸溜溜的味道”。

  对此,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洪盛茂说,没做雾滴实验前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不过,酸味可能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汽车尾气有氮氧化物,其中硝酸盐、硫酸盐等都是酸性物质。因为空气流动慢,导致污染物积聚。”

  晴空不万里,不是雾,是典型的灰霾

  经过一场大雪,2009年12月28日的杭城空气清爽多了,久违的太阳也露了面。

  骑着电动车去人民银行上班的李先生,患有轻度鼻炎,一直对空气敏感。尽管天气不错,可中河路上汽车实在太多,跟在汽车屁股后面,李先生开始感到鼻子、嗓子不舒服,呼吸有些不顺畅,不禁有些后悔没戴口罩出街。

  等红灯的时刻,李先生抬头看看,太阳像一枚咸蛋黄,镶嵌在失去光泽的天宇中。天空自然没有他期待的蓝色。不远处的高楼大厦似乎也笼罩在一片薄雾中。

  这种似雾非雾、似尘非尘、半阴半阳的天气,相信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我都很熟识,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晴空不万里,那是典型的灰霾天气,主要是人为的污染排放造成的。”省环科院副院长金均告诉记者,他们刚刚定下一项新课题《浙江省灰霾天气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金均说,霾和雾很像,它们是气象学上的一对兄弟。从外观上看,它们最大区别是,雾更浓,能见度低,颜色为白色或淡青;而霾要薄些,能看到远处,但是所有的东西都被蒙上一层灰色。它们的成分也不相同,雾的空气含水量达到90%以上,霾则低于80%;介于80%~90%之间的就是两者的混合状态,但还是以霾为主。城市中的霾多源于空气污染:无风或风小的阴天,工业和交通产生的极小的固体颗粒无法向外扩散,均匀地飘浮在空气中,令空气混浊、能见度下降,形成霾。灰霾现在正逐渐成为环保领域的热门话题。

  灰霾,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晴雨表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大气成分研究室副主任牛彧文从2008年开始关注浙江灰霾天气。近期,他对省气象局记录的历史霾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灰霾天气的预报方法和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杭州灰霾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他发现,灰霾就像是显示人类活动影响大气环境的晴雨表。

  1957年到改革开放初,是杭州地区灰霾天数最少的时期。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机动车数量很少,人口相对较少,能源消耗较低,引起环境空气污染的因素很少。大气能见度较好,灰霾天气也很少出现。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左右,杭州灰霾天数就开始不断增多,但增长速度相对平缓。

  进入21世纪,一些地区灰霾天数超过了之前几十年出现的灰霾总天数。快速的城市化,特别是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灰霾和‘细粒子污染’密切相关,这些细粒子指的是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为2.5微米以下(PM2.5)的大气颗粒物。”牛彧文介绍。

  到目前为止,在现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中,只有老三样——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尚没有关于PM2.5浓度的规定。

  适应灰霾,好比“温水煮青蛙”

  霾中的景色有一种忧郁的美感:远处的光亮物,不管是太阳还是路灯,都带上一点黄色和红色;黑暗的东西,比如没点灯的高楼,则微微泛蓝。

  但美丽的东西并不一定有益。适应灰霾天气的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温水煮青蛙”,缓慢地适应着周遭,想要脱身之际,也许觉之已晚。我们再也不能以“早就习惯这种空气了”来表达对于自身健康的漠然了。

  “灰霾成因很复杂,要控制和改善将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只是刚开始在做最基础的研究。”金均认为,现在有关部门马上能够做、而代价较小的就是地面扬尘控制,提高基建单位的环保意识和规范施工;汽车的保有量控制也应引起政府重视。

  在珠三角,灰霾天气预警机制已建立,天气预报会有专门的灰霾预报这项内容,广东省气象局率先推动广东省人大批准了《霾预警信号发布方法》。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及时、准确地公布灰霾污染信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环保、气象、卫生部门的联动应对污染机制,是一个负责任的城市有效治污框架中必不可少的链条。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绿色 00018 “雾”的追问 本部记者-吴妙丽-采访中心—经济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1-12 nw.D1000FFN_20100112_2-00018 2 2010年01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