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于丹所说的“文化”是什么

  翟华 

  

  据重庆晚报报道,于丹教授在重庆鲁能巴蜀中学礼堂演讲中,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中学生“有知识没文化”,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知识”一词很容易理解,应该就是指中学生所学的各个文理科目,如语文、历史、数学、英语、地理等等。那么,于丹所说的“文化”又指的是什么呢?

  汉语“文化”一词,是英文Culture一词的翻译,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意是“栽培”、“养育”。对于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季羡林先生在《东方文化知识讲座》一书中说:“现在世界上对‘文化’下的定义有几百个。有的说二百个,有的说六百个……但还没有一个定义是大家都同意的。”

  的确,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外国学者对Culture这个词有多种定义。1952年,两位美国学者Alfred 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 在《文化:有关定义和概念的评述》一文中,把“文化”的定义分成了7组,共164种。其中第一条定义也是最有影响的定义,却是英国学者Edward Tylor在 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集合,包括了知识、信仰、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社会成员其他成员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19世纪中叶,英军指挥官拉格兰勋爵对“文化”的定义是:“粗略来说,文化就是人类具备的而猴子所不具备的那些特质。”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在《文化是什么》一文中写道:“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如果按照上述定义来看,一个人可能没有知识,但是不可能没有文化。因为文化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的的整体气质,这种气质可能很主旋律很高雅,也可能很粗俗卑微,但都是一种文化。

  显然,于丹教授所说的“文化”,不是这种人人都有的“整体气质”。在重庆的演讲中,于丹教授提到恭、宽、信、敏、慧(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慧则足以使人),分别从做人的修养、做事的方法、做官的态度三个方面给人以启迪。于丹说:“在《论语》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字是‘仁’,它一共出现了190多次。古人教育孩子从这个字开始,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呢,从小学奥数、考级、弹钢琴……‘仁’被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就此缺失。”

  所以,我理解于丹教授所说的中学生所缺失的“文化”是特指做人的“仁”,这可能是文化的第164种以外的定义。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8 于丹所说的“文化”是什么 通讯员-翟华-- 2010-01-06 nw.D1000FFN_20100106_11-00018 2 2010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