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艺文

徐文荣:一个文化觉醒的先行者

  本报记者 陈扬渲 

  

  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曙光拂照神州大地,这片在过去30年间诞生了无数奇迹的热土上,大多数的中小城镇和乡村正满怀信心地奔跑于工业化的高速路。

  浙中平原,八面山下,一个叫横店的集镇早在跨进新世纪门槛之前就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尝试从文化的土壤中寻找物质丰富和精神充实的双重答案。

  大胆试水文化产业,这是横店调整发展模式的战略决策,更是基于经济社会快速前进的一种意识觉醒。他们期待在软实力的锻造提升中找到一个区域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并尝试重建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年过七旬的徐文荣,是这种文化觉醒的引领者。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

  农民办文化造就奇迹

  刚刚过去的2009年,横店影视城接待中外剧组共106个,首次突破100大关。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影视拍摄基地之一的“东方好莱坞”,一部部影视剧走向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纷至沓来。

  时光倒推14年,当时谁也不会相信,名不见经传的横店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走上万人瞩目的星光大道。

  横店影视城肇始于一条“广州街”。回望历史,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那就是浙籍著名导演谢晋。

  1995年底,谢晋为拍摄迎接香港回归的献礼大片《鸦片战争》而来到横店选外景,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当面承诺:“我们出钱来建外景基地,人家用1年时间,我们用半年。人家用半年,我们用3个月。保证按你要求建好,绝不耽误一天的拍片时间。”

  说这番话时,徐文荣已是花甲之年,谁都以为只是饭桌上的笑谈而已。只有徐文荣自己深知,这是一次必须紧紧抓住的历史机遇。

  此时的横店,正在苦苦寻求产业转型突破口。在过去20年时间里,徐文荣带领乡亲们创办的横店丝厂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特大型乡镇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行列。富裕起来的横店面临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延续发展后劲、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新课题。

  学习国外的经验,徐文荣凭借一个企业家的特有敏锐作出判断,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谁先起步就意味着谁把握了先机,“一般的工业只有30年寿命,需要不断进行创造革新。我们搞文化产业虽然没经验,效益也不一定能马上看到,但肯定可以一直干下去。”

  因此当谢晋来到横店时,徐文荣立刻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1996年初,“广州街”正式开工。当年7月,投资4000万元、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全部建成。这个速度让谢晋喜出望外,《鸦片战争》随即在横店开拍。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1997年7月1日,《鸦片战争》在全球公映,引起巨大反响,横店因此进入众多剧组的视野。此后,横店又陆续投资10多亿元,建成了“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明清宫苑”等影视拍摄基地和一批大型摄影棚,变身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影视城,并被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称为“中国的好莱坞”。

  徐文荣的“无中生有”让横店影视城成为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它前进的脚步由此变得不可阻挡。2003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横店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进而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

  实验区内,影视服务中心、演员公会、电影审查中心、电视剧审查工作站等一应俱全,为入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目前,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香港唐人电影等300多家企业已经入驻,涵盖了从投资、剧本创作到拍摄、后期制作、发行、后产品开发,以及服装、道具等所有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影视产业链。

  《英雄》、《功夫之王》、《木乃伊3》、《满城尽带黄金甲》、《潜伏》、《汉武大帝》、《天下粮仓》……10多年来,600多部影视剧从横店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里成了中国影视剧生产的中心。去年1至5月,入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17%。

  与此同时,横店还建成了华夏文化园、红军长征博览城、中国革命战争博览城、瑶台胜境等一批旅游景点。2009年,共吸引旅游人次674万,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影视业与旅游业相得益彰。

  庞大的文化产业迅速推动着三产发展,带动了群众致富。在横店,全镇4.6万劳动力中从事三产的占到48%。横店演员公会的注册会员已达3500多人,多年来为中外剧组提供群众演员360多万人次、特约演员6万余人次。影视业的繁荣催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横漂一族”,现在有3000多人常年驻扎横店,为自己的演艺梦想和事业而打拼。

  从艺术收藏到文化共享,

  让后人记得文化的根脉

  10多年前,徐文荣以自己半生的创业经验总结出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当他提出“培育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口号时,大多数人对他力推的文化产业抱着怀疑的态度。等到横店影视城在中国乡村崛起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当初的决策是超前而准确的。

  已过古稀之年的徐文荣似乎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然而他一个新的思路再次引起外界关注,和当年一样,更多的声音是不理解和反对。

  在徐文荣的心里一直有个夙愿,那就是回购中国近代的流失文物。2008年,他对外宣布了这一消息,并成立了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一时间,小小的横店变得空前热闹,国内外众多文物专家和收藏家汇集这里,交流、展示、鉴定、出售,各类藏品多达20余万件。

  短短几个月,徐文荣耗巨资收购了5万多件古玩和艺术品。有人为他感到不值,认为大多数是赝品。有人为之叫好,称他为中国最大的收藏家。

  徐文荣说自己并不懂文物鉴赏,买下的这些东西大多请收藏家们把关。但一些小事让他感触颇深,某次购得一件瓷器,几个专家认为是假货。后来不慎打破,他拿了一块瓷片再让专家们看,几个人一致认定出自汝窑,老胎无法仿制。

  “别人说宫里出来的才是真东西,地下出土的才是文物,我认为不是这样。”过眼的古玩和艺术品多了,徐文荣渐渐形成自己的逻辑,“什么是真东西?我认为老的、好的都是真东西,就算现在不是,一百年、两百年后肯定是。”

  收而不藏,藏而不卖。这是徐文荣最初确定的一条原则,他开辟了六七十个馆分门别类收纳这些古玩和艺术品,面向游客展出,介绍中国历代艺术品的工艺特色和演变趋势。

  很快,徐文荣又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做好做活横店的艺术品市场,打造全国最大的交易中心。

  这无疑又是一个神话。在多数人看来,徐文荣这次恐怕要栽个跟头。但徐文荣已经采取行动,在香港和内地注册文化交流中心、拍卖公司、收藏家协会、担保公司、科学检测中心等相关机构,集聚国内的藏家和买家。新年刚过,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就要在横店组织第一场拍卖。

  徐文荣说,由于多种原因,民间收藏品向来很难进入拍卖市场。然而在中国民间,历朝散落的奇珍异宝不可胜数,如果能面向民间收藏家征集藏品,组织拍卖活动,无疑将激活这个巨大的市场,不但可以满足更多收藏爱好者和广大群众的文化追求,也有利于推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健康发展。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徐文荣提出了“平价拍卖”的理念,以便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艺术、共享文化,“我希望这些艺术品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家庭装饰品,做到来自民间,还于民间。”

  让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玩艺术品在民间代代相传,让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只是在客厅里挂几幅低劣的油画,让物质生活高度趋同的国人能始终记得自己的文化根脉,这相比于个人的文物收藏,无疑更有意义。

  对徐文荣来说,一个新的梦开始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 00017 徐文荣:一个文化觉醒的先行者 本部记者-陈扬渲-采访中心—文化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1-06 nw.D1000FFN_20100106_4-00017 2 2010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