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世界·纵深

80后导演——

真诚记录这个社会

  通讯员 周琼 孙江丽

  记者 陈扬渲 

  

  当前辈们还视电影为职业人所把持的艺术时,80后已经拿起DV和摄像机,用镜头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态度。

  很少有人知道,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一群80后在坚守自己的理想,通过影像关注现实社会和边缘群体,探讨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他们的作品几乎不在影院出现,却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钦敬和赞许。

  供职于某电视台的金华青2006年涉足纪录片创作,2007年凭借一部15分钟的短片《铜门日记》夺得东京国际录影节优秀奖,从此步入国际电影(视)节的舞台。他先后11次摘得国际大奖,创下了中国小成本纪录片在国外获奖的罕有纪录。

  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是金华青最为关注的主题,他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这些作品拍摄费用虽低,却总能带给人惊喜。

  在第13届黑山国际电视节上,他执导的记录片《瓦全》捧得最佳导演奖。30分钟的《瓦全》投资仅6000元,浓缩了在江南某小镇打工的5万农民工的挣扎与希望。评审团在颁奖词中写道: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导演真实触摸到底层社会的脉动和人性的温情。

  “拍摄者要先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然后用心去倾听。”一张张脸在金华青的镜头前呈现,他们诉说着各自的故事,而金华青也通过镜头犀利地呈现着生活的本质以及面对人生的悲悯。

  创作纪录片尤其需要激情和理想,因此年轻面孔的不断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单佐龙在大学里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虹桥弄》,在东京国际录影节上荣获国际佳作奖。此后他与同学姚颖晶共同创作的《借我一生》入围多个国际影展,并得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投资,今年将赴法国后期制作国际版本。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10届德国汉诺威国际电影节上,单佐龙和姚颖晶结识了很多国际同行,其中不乏声名卓著的导演,两个年轻人的执着和努力得到了他们的称赞。

  马芳芳立志要做一个优秀的女导演。她利用假期独立制作完成了3部纪录片,其中《天井里的孩子》和《角度》双双入选2009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展映影片,《没有明天》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有一种真实的形式可以表达思想、关注社会、理解生活,那就是纪录片。”马芳芳说,目前国内女性纪录片导演并不多,她希望从女性视角关注女性题材,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创作天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纪录片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国内外的圈子里,杭州青年导演群体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他们并不追逐经济利益,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远比票房来得重要。而这种坚持需要长期的勇气和超强的毅力,对于这些80后来说,以真诚的态度记录生活的这个社会,比什么都有意义。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纵深 00014 真诚记录这个社会 本部记者-陈扬渲-采访中心—文化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1-06 nw.D1000FFN_20100106_2-00014 2 2010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