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结石病的发病率不仅居高不下,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有资料表明,我国结石病患者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常见病比例的30%上升到目前的40%。专家为此提醒市民,平日要注意饮食结构,多吃蔬菜多喝水,注意饮食卫生,养成吃早餐的习惯。
身体出现哪些不适,可能是结石引起的?
1.肝胆系统结石引起的症状
约20%~40%的胆囊结石病人可终身没有症状,而在其他的检查或尸检时被偶尔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临床症状的出现与否和结石的大小、部位,是否合并感染、梗阻及胆囊的功能有关。胆绞痛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当饱餐进食油腻食物之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体位改变,结石移位并嵌顿于胆囊壶腹部,胆囊排空胆汁受阻,胆囊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发生绞痛。若持续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可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瘘,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更阻性黄疸,称为Mirizz综合症。大多数病人仅在进食后特别是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伴嗳气、呃逆等,常被误诊为“胃病”。
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下的胆管结石,称为肝外胆管结石。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有无感染及梗阻。一般平时可没有明显症状,但当结石梗阻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寒颤和黄疸,即所谓的Charot三联征。
与肝内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的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局限发生在某肝叶或者肝段胆管内。其临床表现与肝外胆管结石相似。未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者,可多年无症状或者仅有肝区和胸背部胀痛不适。如发生梗阻或胆汁性肝硬化晚期,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不会发生黄疸。肝内胆管结石并发感染时易引起胆源性肝脓肿,并可进一步形成胆管支气管瘘,咳吐黄色味苦的胆汁样痰液,晚期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并可引起门脉高压症。对病史较长,近年内频繁发作胆管炎,伴进行性黄疸、腹痛及发热难以控制,以及消瘦等症状者,特别是年龄50岁以上者,应怀疑肝胆管癌的可能。
2.泌尿系结石引起的症状
肾和输尿管结石,又称上尿路结石,主要症状与结石部位、大小、活动与否及有无损伤、感染、梗阻等有关。肾结石可引起肾区疼痛伴肋脊角叩击痛。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肾绞痛,典型的表现为疼痛剧烈难忍,阵发性发作位于腰部或者上腹部,并沿输尿管行径,放射至同侧腹股沟,还可累及同侧睾丸或者阴唇。结石在中段输尿管,疼痛反射至中下腹部。结石处于输尿管膀胱壁段或输尿管口,可伴有膀胱刺激征及尿道和阴茎头部放射痛。肾绞痛常见于结石活动并引起输尿管梗阻的情况。通常病人都有肉眼或者镜下血尿,后者更为常见。有时活动后镜下血尿是上尿路结石的唯一临床表现。结石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颤等全身症状。
膀胱结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远端尿道及阴茎头部,伴有排尿困难,跑跳或者改变排尿姿势之后能使疼痛缓解,继续排尿。尿道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重者可发生急性尿潴留及会阴部剧痛。
结石主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结石的人群分布与性别、年龄、职业、地理环境、气候和饮食结构及遗传代谢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可诱发结石的发生呢?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目前医学界公认其基本因素是胆汁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长期过量食入高糖、高脂膳食者,可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的比例失调,而胆固醇过饱和进而沉积即可引起结石。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由于细菌的感染,可使结石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颗粒,以脱落细胞、寄生虫卵等为核心,在胆汁中粘蛋白的帮助下,不断沉积,形成结石; 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郁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因此,不按时进餐,胆汁在胆囊内存留时间过长易成结石;长期禁食,缺乏营养,也可导致胆囊内胆汁郁滞,结石形成,最后,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囊结石。
尿石症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许多学说,如肾钙化斑、过饱和结晶、结石基质、结晶抑制物质、异质促进成核学说是结石形成的基本学说。肾结石在泌尿系统结石中占据首位,是泌尿科常见病。目前认为肾结石的产生与人体代谢水平、环境、饮食、疾病等因素有关,任何年龄段均有患病可能,中青年发病率最高。许多资料显示,尿路结石可能是多种影响因素所致。饮食的成分和结构对尿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资料表明,饮食中大量摄入动物蛋白、精制糖,可增加上尿路结石形成的危险性。其他如脂肪、嘌呤草酸、钙、磷、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会影响尿结石的形成。营养状况好,动物蛋白食入过多时,容易形成肾结石,主要成分是草酸钙、磷酸钙;营养状况差,动物蛋白食入少时,尿酸成分增多,膀胱结石多。另外,职业、地理环境和气候、某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也能形成结石。
结石病如何预防?
胆结石是常见病,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固醇摄入增加,发病率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但是胆结石仍然是可以预防的。一是要做到饮食和生活有规律,做到一日三餐均衡饮食,使胆汁分泌保持正常、规律。有的人不吃早饭,这样会使胆汁浓缩,容易导致结石。此外,还要多饮水,这样可以稀释胆汁。不要过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防止过度肥胖等。二是要适当增加运动,久坐久卧会使胆汁在胆道内运行缓慢,而胆汁滞留又为结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三是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祖国医学认为,情绪不佳,肝气郁结是导致胆结石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也认为乐观开朗的情绪能调整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各脏器功能发挥正常。因此对预防胆结石的发生极为有利。四是积极防止胆道感染。胆道感染的反复发作是胆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
泌尿系统结石同样可以预防。大量喝水以增加尿量、稀释尿中形成结石成分物质的浓度,减少晶体沉积。成人24小时尿量在2400ml以上对任何类型的结石病人都是一项很重要的预防措施。高钙摄入者应减少含钙食物的摄入量,少食用牛奶、奶制品、豆制品、巧克力、坚果类食品,草酸盐结石的病人应限制浓茶、菠菜、番茄、芦笋、花生等的摄入,高尿酸的病人应该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
中医如何治疗结石病?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砂淋”的记载。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独特的对结石病的认识,中医的结石治疗方法有别与其他的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胆石病属于“肋痛”门中的“痰瘀肋痛”范畴,但又不尽相同。引起肋痛的原因很多,而本病的致病原因是“水、气、活”郁滞少阳,致升降失司,胆失和通。所以在治疗上须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辨证施治。在治疗中对胆石病的认识归纳为:肝郁为根,石为痰体,热结为主,闭塞为患,和通为治,化痰为旨,治肝为先,以通为补,以辛散结,以咸软坚,以燥化饮,帅气化瘀。
中医治疗结石病的特点是:
1)具有较强的整体观。中医由于从整体出发,实施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结石的起因、转归都是不同的,因此针对每一个患者中医单独开一只适合一个人的处方,因人而异。中医治疗既考虑了局部结石引起的疼痛、酸胀等不适的治疗,又考虑到了病人形成结石原因的去除,对改善病人的整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有好处。
2)中医治疗主要是用中药汤剂、粉剂等剂型药物,效果确切。由于标本兼治,复发概率极低。
3)术后残石、复发结石中医治疗的特点:手术是目前西医治疗结石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与西医的手术方法相比,中医药对结石病的治疗,特别是对术后残石、复发结石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强调整体观,对每一个患者强调个性化的治疗,强调“石为痰体,热结为主,闭塞为患,和通为治,化痰为旨”,对术后复发结石、术中残石及防止术后结石复发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另,勿将胆结石当做胃病来治
胆石症及胆囊炎的患者常会感到口苦咽干、腹部胀痛及腹泻或大便干燥,常被诊断为“胃病”,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体检时才确诊。急性发作时病人上腹部出现阵发性疼痛,继而出现持续性疼痛,有时右肩及肩胛下处疼痛伴有呕吐寒颤发热,病人出现坐卧不安、面色苍白等,这些症状多在进食油腻食物时出现,并且多在夜间发作。胆石症常是慢性胆囊炎而致,而胆石症可使胆囊炎加重病情,两者互为因果,使病情复杂化。因此,当产生消化不良症状时,不要只当作一般的胃病而疏忽仔细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中医如何防治结石病?
衢州奇恒结石药物研究所(原衢州市结石药研究所) 吴金源 吴方璞
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