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本省新闻

一个生僻字险让企业停产

  本报绍兴12月19日电 (通讯员 王旭东 记者 金敖生) 昨天,浙化联集团把锦旗送到绍兴海关,以表谢意。上周,该集团一下属企业因名称中有一个生僻字,原料进口碰到了通关难题,在绍兴、镇海两地海关的帮助下,及时化解了危机,避免了至少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绍兴市三犇贸易有限公司是浙化联集团的下属企业,12月7日向绍兴海关申报进口乙二醇2000吨,货物总价148万美元。在申报过程中,由于电子口岸系统原因,无法辨识“犇”字,而在报关单上自动显示为“?”。验收方宁波镇海海关因此无法将货物正常放行。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绍兴市三犇贸易有限公司开始代理母公司浙化联集团办理报关业务。之前,公司在宁波报关,“犇”字一直没造成通关问题。该公司负责人说,12月初,浙化联集团开始尝试绍兴海关推出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便捷通关措施,想不到因报关系统的差别,“犇”字导致了进口通关难题。

  “乙二醇是生产聚酯切片的主要原料之一,公司向韩国进口的2000吨乙二醇,因大雾船期已经延误了一星期。”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如果到11日晚上12点,这批原料还没有顺利通关运到工厂,公司18万吨聚酯装置就要停产。

  面对突发情况,浙化联集团找到绍兴海关监管通关科,绍兴海关监管通关科考虑到事情的紧急性,在核查相关单证以及贸易的真实性后,确定了是电子口岸系统的原因,向上级海关作了汇报,并与镇海海关联系,协商解决办法。

  此事还引起了中国海关总署关注,总署要求两地海关积极协商,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最终,绍兴海关与镇海海关协商决定,通过先行放货、事后改单的形式解决问题。11日晚10点左右,2000吨乙二醇陆续从宁波运抵浙化联集团,一直等在办公室里的浙化联集团公司领导悬着的心也落下了。

  绍兴海关监管通关科同志说,给企业取名就像给人取名一样,需尽量避免生僻字,以减少麻烦。


浙江日报 本省新闻 00002 一个生僻字险让企业停产 2009-12-20 48256F32002924A6482576910041C036[A2-金敖生≈B1-陈志农] 2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