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国内新闻

走近“蚁族”

聚焦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多数从事推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他们拥有知识和理想,却在现实中徘徊迷惘;他们有着上百万的庞大规模,却“蜗居”在狭小的空间……他们的名字叫“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最近以来,“蚁族”现象引起了各界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忧虑。这个群体是怎么形成的?他们如何走出困境?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

  城市边缘的艰难生存

  北京市海淀区城乡接合部的唐家岭村,是北京最大的“蚁族”聚居区,这里距中关村软件园不远。过去几年,这个原本只有3000人的村子涌进了5万人。

  低生活成本和便利的交通,使唐家岭成为许多大学生离开校园后的第一落脚地。25岁的杨宏伟是其中一员,他两年前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后来到这里,几年来换了很多次工作,但月工资总是只有两千来元。“照现在这房价,全年工资只够买一两平方米。”

  北京大学博士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牵头完成了一项“蚁族”现象大型社会调查,这项调查有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百余名研究生参与,持续时间长达2年多。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高校云集的大中城市存在大量“蚁族”,主要分布在城乡接合部,据估算全国“蚁族”规模在百万以上。

  这个群体为何被称作“蚁族”?廉思介绍,这是因为他们与蚂蚁有着许多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的还毕业于重点大学,拥有较高的智商和知识水平;他们又是像农民工一样的困难群体,游离在城市边缘,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

  记者采访了解到,“蚁族”多数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平均月工资不到2000元,多数没有社会保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城里有没有我的明天

  “蚁族”为什么留在城市,而且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据廉思调查,“大城市的吸引力”是首要原因。许多“蚁族”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认为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因此都留在城市工作,“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很普遍。

  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也是“蚁族”的催生剂。自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今年达到611万人。当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激励政策不够完善时,高校众多的大城市必然出现大学生滞留的现象。记者采访发现,“蚁族”年龄多数在22岁到29岁之间,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

  从民办高校中国管理软件学院毕业2年的郝婷婷,在一家私营企业做后勤工作,每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她形容自己的工作主要是“跑跑腿,打打杂,搬搬货”。尽管如此,她还是愿意留在北京,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她对记者说:“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等以后发展好了,我就从这里搬出去。”

  很多“蚁族”寄托着一家人的希望,不敢把真实情况告诉家里,他们外表看起来乐观,其实内心非常敏感和脆弱。

  如何突破现实困境

  教育部日前透露,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明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本已庞大的“蚁族”群体,如何突破现实的困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学家洪大用认为,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是“蚁族”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蚁族”应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找到并发挥自己真正的优势,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对于“蚁族”聚居区,廉思认为,政府和社区应当负担起更多的责任。一是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同时避免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二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增加文化和体育等活动设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三是有关部门可为“蚁族”提供切合实际的就业培训,提供心理辅导等。

  专栏作家李勇说,现在大学生争着考公务员、进大型国企,就是看好其经济利益和发展前景。如果中小企业也很有吸引力,无疑将会缓解就业压力。因此,政府还应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发展的力度,鼓励青年人创业,这是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

  新华社记者 伍晓阳

  朱峰 程义峰 李亚红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浙江日报 国内新闻 00003 走近“蚁族” 2009-12-17 48256F32002924A64825768E002A4466[A1-新华社记者≈B1-霍建虹] 2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