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人淡如菊香益远

——记省政府咨询委委员朱家良

  今年12月10日下午,西子湖畔。

  “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责任重大,需要多方面比较论证,研究细节,了解全局,综合分析,献计献策……”

  一番话,赢得会场中全省政府咨询工作者的持久掌声。

  精彩发言出自一位76岁高龄的学者——被省政府连续聘任五届的省咨询委委员朱家良研究员。

  10多天的采访中,令记者惊讶的是,无论是省领导,还是机关工作人员;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同事朋友,他们几乎异口同声:“朱家良,好!”

  记者追问,“好”在哪里?

  他们又异口同声:“求真务实、治学严谨、朴实谦逊、淡泊名利……”

  评价之语看似抽象,但通过采访,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细节生动地勾勒出朱老如菊般的品格,令这些词变得如此具体而真实。

  他,是我省唯一一位从省“二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编制研究的参与者,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从省“二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编制,朱家良的独到见解一次次体现其间。如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在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研究忙碌着。

  “朱老连续参与这么多个‘五年规划’编制研究,这在全省可是唯一,恐怕全国也很难找出几位。”采访中,每位受访人都对朱家良表示由衷的敬佩。

  “朱老对浙江的发展问题考虑得很透、研究得很深,谋划长远,符合实际,敢于直言,几十年如一日。”回忆起朱家良一次次坦率建言的情景,省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章猛进说:“正是朱老专业、科学的态度,50多年来一直深得党委、政府的器重。”

  “请老朱谈谈看法。”“听听老朱怎么说。”……每逢五年规划的编制,总会请上老朱出谋划策;省委、省政府每次重大决策出台前,总要听一听老朱的意见和建议,这几乎已成了一种习惯。

  “五年规划”对于全省发展意义重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更关系着全省发展的方向。

  多少个不眠之夜,从规划指导思想到发展目标的确定,从具体发展指标测算到文稿的起草,朱家良反复论证、深思熟虑数十次。 

  “朱老师提出的建议都是通过认真测算、分析,有理有据,对于规划编制十分管用,他的很多意见被省委、省政府吸纳。”正在与同事准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周丹说起朱老的真知灼见,如数家珍。

  朱家良是省“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在“十一五”编制中他通过仔细测算后,认为我省可以比全国提前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经过论证,“力争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内容最终写入规划。

  下一个5年浙江将如何规划发展?朱老的案头已摆放着他亲手撰写的5份关于“十二五”规划思路的建议报告。

  “克服背景分析与本地实际‘两张皮’现象。”“‘十二五’,我的观点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记者捧着厚厚一叠文稿,翻阅着朱老一笔一划写就的建议报告,感受到的是老人一颗滚烫的责任心。 

  他,将中央精神浙江化,将经济理论实践化,活跃在决策咨询活动的第一线,被称为“浙江首席政府经济学专家”

  “浙江人均GDP超6000美元,宜谨慎冷静对待。”今年1月,统计部门公布,2008年浙江人均GDP达到6078美元。在一片喝彩声中,朱家良泼了盆“冷水”。

  “不同国家、地区人均GDP6000美元的‘含金量’是不同的。从地区看,2008年全省还有50%以上的人口、70%以上地区没有达到人均GDP6078美元,城乡、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性还很大啊……”朱老道出乐观背后的“担忧”。

  政府咨询工作最忌见风使舵,跟风盲从,每当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他敢于直抒己见,从不敷衍趋势,人云亦云;每当发现潜在问题,他独具慧眼,及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办法,真诚地担负起党委、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囊”重任。

  2004年,朱家良提交“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指标及相互关系”的建议报告,及时为系统研究我省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对朱家良建议报告中的有关意见和建议统筹考虑研究。

  “这个人是好同志。”老省长沈祖伦每每与别人谈起朱家良,他从不吝褒扬。“浙江是‘资源小省’,建设‘经济大省’的观点,最早是朱家良提出的。”翻开尘封多年的笔记本,他对朱家良当时提出的观点仍记忆犹新。

  当时,我省经济领导部门还未感受到浙江陆域可利用的土地、能源、矿产等基础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浙江在总体上自然资源是否贫乏也存在意见分歧,更没有全面的综合评价。

  争论声中,1987年9月,朱家良提出“承认‘资源小省’,建设‘经济大省’”,提出浙江要走“两头在外”,将省外、国外资源和市场“为我所用”,大出大进的发展道路。

  把资源小省建成经济大省的观点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同,并被写进第二年的省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全省发展战略思想。

  像这样的谏言,朱家良提了许多许多。

  ——5年前,朱家良作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重要关头的判断,建议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推进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初,朱家良提出,政府以非竞争性领域、政策性投资为主,企业以竞争性领域、经营性投资为主的建议。

  ……

  将中央精神浙江化,将经济理论实践化,在决策咨询活动的第一线,朱家良总是“冲”在最前沿,被同行尊称为“浙江首席政府经济学专家”。

  “朱家良可以称得上是浙江经济的‘活字典’。”省咨询委原主任吴敏达与朱家良共事多年。他称赞道:“朱家良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分量,与浙江实际结合紧密,操作性、可行性很强。” 

  他,年逾古稀仍崇尚学习,乐在其中。随着年龄增长,他对学习的要求更高,学风更严谨,思想更解放

  每天清晨,朱家良家书房的灯最先亮起。或翻阅书籍,或研究材料,或伏案疾书……精神“充电”是他每天早餐前的安排。

  “生命在于学习。”年逾古稀的朱家良时常以此自勉。

  谁会想到,在浙江经济学界响当当,在决策咨询战线德高望重的朱家良,学历并不高,甚至没有系统接受过经济学理论教育。

  “我只有初中文凭,要学的东西很多。”朱老毫不讳言自己的学历。

  他正是把这一缺憾转化为60年不懈学习的源动力。他的职称在1992年已是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拿个所谓的“文凭”,而是追求真才实学。

  从省发改委退休已有多年,但朱老的学风至今还是机关里的美谈。听说记者是来采访朱家良的事迹,许多人聚了过来,争说这位老人的动人故事。

  年轻时,为了读懂学透《资本论》,没有太多经济学功底的他花了3年时间啃下这部巨著,仅学习笔记、心得就记了好多本。

  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学……愣是凭着一股子韧劲,他“攻”下了这些课程,在之后的经济分析中运用自如。

  ………

  从“门外汉”到“专家”,这样的“奇迹”在朱家良身上一次次地发生。

  一位大学教授评价,朱老的定量分析和模型运用水平不比大学里有些专业教授差。

  即使步入古稀之年,朱家良对新知识的渴求从未消减。

  走进朱老的书房,满满一屋子的书籍、报纸,不但在他的书柜里挤挤压压,更在桌上、地上一大摞、一大摞地躺着。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你瞧,他的材料、报纸都‘侵占’到客厅、餐厅了。”朱老的老伴许慧燕打趣地说。顺着她所指的方向,只见餐厅一角,墙边已堆放了四五摞半人高的书籍、资料。

  一旁的朱老连说:“政府咨询研究中遇到的都是新问题,像我这么大年龄了,不学习要落伍,要比人家多学、多思考、多研究,只有跟得上新形势,才能继续发点‘余热’。”

  认识朱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参加完会议无论多晚,他都不留下聚餐。有人以为这老人家脾气怪。其实,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花在应酬和饭局上一两个小时,不如回家学习思考。

  “朱老师非常好学,而且善于学习,值得我们晚辈学习。每次,他发现有新的经济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出现,都会自己先去学,然后找机会和我们一同探讨。”与朱家良相识25年的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笑着说,“经常是会前聊得不过瘾,趁着会中休息,拉着我们继续聊。如果没说透,会议结束了继续问。现在很多年轻学生都没他老人家那股子劲。” 

  “你会惊讶,从他口中总能说出国内外最新的经济动态,谈出超前、新颖、具有操作性的观点。”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觉得,朱老身上总有不断焕发的学术活力。

  他,深入浙江各地调研数量之多、程度之深、了解之透、积累之全令人赞叹,是名副其实的“浙江通”

  在我省经济研究领域,朱家良无疑是棵常青树。

  “老朱的‘绝招’就是始终把市场经济理论和浙江实际联系起来,始终坚持深入基层调查,自己动手写稿。”

  省咨询委副秘书长杨树荫在与记者交谈时,透露了朱老的“四不”原则:项目研究不透,不发言;事情不清楚,不发言;地区情况不了解,不发言;课题来龙去脉不明白,不发言。

  朱老总说,政府咨询研究一旦脱离实际,丢了自己的名誉事小,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害事大。至今,朱家良的足迹已遍布全省除嵊泗外的89个县(市、区)。

  前几年,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展开。朱家良抽时间一次次到丽水、嘉兴、金华等地农村调查。进村入户,找村干部谈、找村民聊,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回来后,给每一类村庄新农村建设所需投入算出一笔笔清晰的账目,先后给省委、省政府递交多份建议报告。

  听说丽水开辟了一块工业区,起初他很担心,怕当地的青山绿水受到破坏。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冒着严寒或酷暑,一趟趟地赶到实地调查,看了一次不放心,问了两回不安心,前前后后去了5次。每次一进企业,专找污水、废气设施查看,每次一见到当地干部群众,就问生态环境有没有受影响。

  近两年,看到工业区对企业入园的环保门槛日益提高,老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

  前年,针对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减缓的情况,朱家良不顾年事已高,到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一路调研,回来又执笔赶写调研报告。翻开当年的《浙江固定资产投资状况调研报告》,仅数据比较表格,他就制作了7张。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才能获得真学问,求得真创新,成就大智慧,他把对浙江省情的动态跟踪研究视为自己一生的工作。

  对于他长期从事的经济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省委书记赵洪祝批示肯定:几十年来,朱家良同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潜心研究,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做事踏实、为人低调、视角宽广、学风严谨的特点,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值得总结褒扬。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批示认为,朱家良同志的先进事迹值得很好总结和学习。

  他,从没退休过。从父亲身上,女儿总能感觉到老爸身上那股源源不断的激情

  “父亲好像从没退休过。”朱家良的女儿许小冬说,“在别人看来,一位快80岁的老人太忙、太辛苦,而在父亲看来,是乐在其中。对于家人来说,也早已习以为常。”

  在许小冬的印象中,父亲的生活很简单——看书、研究、写报告。

  在许慧燕的眼中,老伴是一个只喜欢看书、写东西,不懂得浪漫的人。

  许慧燕曾有个心愿,希望能和老伴一起旅游一次。但两口子结婚50年了,却一直未能如愿。

  “他很忙。” 许慧燕无奈而理解地说,今年11月,还是弟弟陪她去了北京,参观了向往已久的鸟巢、水立方。

  “既然承担了政府咨询工作,总要干点事情。”朱老说起自己的忙碌,总是这么轻描淡写。

  省咨询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蔡文如不会忘记,病床上,朱老一条腿的膝盖打着钢钉、悬空挂着,还在翻看资料。

  2005年10月,朱老下班回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骨骨折,住进了医院。

  正值下半年准备年度经济分析报告、五年规划编制研究的关键时刻。

  “我的手没事,我的眼睛没事,还可以写、可以看。”朱老嚷着让老伴把有关材料拿到医院来。

  “我想回家养伤。”性急的朱老在医院实在呆不住,一次次向医生申请出院。

  “你是想回家办公吧?”医生早就猜出他的想法。朱老嘿嘿一笑。

  没多久,他就出院回了家。说是养伤,可手中的笔一天都没停下。

  省政府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的会议,之前,有人告诉他,办公厅同志会上门听取他的意见。可没想到,他竟然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准时出现在会场,脸上还挂着汗珠。看着这一幕,大家感动得说不出话。

  省发改委老干部处处长吴孝林不会忘记,朱老忍着疼痛,用打着石膏的手一笔一划修改文稿的情景。

  今年3月16日上午,眼看一篇报告就要完成,朱老决定下楼散步,整理思绪。刚出门,他不慎踩到石子,摔倒在地,双手手腕骨折。

  “我的手好几个月不能写字,怎么办啊?”当领导、同事赶至医院探望,朱老说的第一句话是关于工作。他心里惦记的是还没写完的几个研究报告。

  因为年纪大,伤口痊愈慢,医生好几次要求他在医院多住些时间,但朱老住了5天就坚持出院。

  当时,省发改委正在赶着编写有关我省10个五年计划编制实施的书籍。这也是朱家良多年的心愿,他担任了此书编写课题组的顾问,并主动参与全书通稿、修改。朱老手受伤的时候,文稿正需要他通稿、修改。

  “朱老,你的手受伤了,通稿的事再说吧……”看着朱家良两只打着石膏的手,课题组副组长吴孝林犯难了。

  “没关系,拿来吧。”朱家良说。

  石膏从手指根一直打到手肘子,翻不了书,写不了字,但朱老没闲着。

  “老伴,你翻,我看。”朱老想出了办法。许慧燕扭不过朱老的倔脾气,只好坐在一旁,她翻一页,他看一页。

  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他就用食指和中指夹着铅笔,一笔一划地写。看着朱老微微皱起的眉头,额头上沁出的一层层汗珠,许慧燕很是心疼。她知道老伴的伤口还没长好,勉强写字,手腕该有多疼。

  5月下旬,拆了石膏,手还使不上劲,连吃饭都只能拿勺子,但他又一次拿起笔,对22万多字的文稿再次通稿修改,反复校对每一个数据。

  6月,他还为这本书赶写了一篇导言。

  当拿到经过朱老字字斟酌、密密麻麻写满修改意见的文稿,吴孝林的鼻子一酸,眼睛湿润了……

  那一刻,他决定要好好珍藏朱老的这份修改稿。

  他,从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对后辈总是不厌其烦、倾囊相授

  身为一名资深专家,朱家良更是满怀爱心、甘为人梯,一直关心、鼓励、扶持我省中青年经济学者成长,为培养年轻人才不遗余力,曾得到他指教、举荐、提携的青年学者不计其数。

  “惠”人不倦,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经济师朱李鸣研究员曾以这4个字评价朱老的师长风范。

  碰到年轻学者有不同见解,朱老总是先认真地听他们发表意见,从不居高临下。

  碰到基层同志前来讨教,朱老不管有多忙,都会不厌其烦、耐心解答,真诚交流研究心得。

  碰到青年来求教,他从不推辞,帮别人出思路、提建议、改文章,乐此不疲。

  近几年,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主办的浙江发展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朱老的身影。如果没有活动冲突,他总会抽出时间,精心准备,为年轻人演讲。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杭州大学给毕业班的学生开设了浙江经济专题的课程,邀请20多位省里各个经济部门的研究人员授课。

  “朱家良是最认真的一位,虽然工作很忙,但他每堂课都精心准备讲稿。他也是受邀授课的20多人中唯一坚持3年给学生授课的。”史晋川教授对那段往事历历在目,“每次来上课,他都骑辆自行车,拎袋里装着一份讲稿、一杯清茶。”后来,好几批学生一致评价朱家良授的课最受用,让他们学到怎样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朱家良谦虚地说:“我年纪大了,与其说年轻人向我学习,不如说是我在向他们学习,经济理论界的中青年学者,给我许多新的知识和精神上的激励。”

  做人,淡如菊;做事,不马虎;做学问,不虚夸。这就是朱家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份朴实的学者本色。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人淡如菊香益远 2009-12-15 48256F32002924A64825768C00335789[A1-周咏南≈A1-袁艳≈B1-周天晓] 2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