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体新闻

满城争说传家宝

——2009浙江文化热词盘点之二
本报记者 刘慧

  传家宝,无疑是2009年浙江文化人最感兴奋的字眼之一。因为这一年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硕的年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数全国第一:无论是千年遗存的嘉善京砖烧制技艺,一脉相承的金华岳家拳,还是具有480年历史的鳌江大龙……这些曾经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民俗事象重现身影,成为全国非遗大普查中的浙江骄傲。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数全国第一:青瓷、篆刻、丝织、刻纸、廊桥——“世遗五花”盛开在浙江。尤其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入围,标志着浙江独立项目入选世界级文化遗产领域零的突破。

  穿梭在浙江的非遗长廊,人们发现,许多古老的传家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向世人展现出一幅人类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画卷。

  6月,是一个晒晒传家宝的艳阳天——“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 揭晓。平阳“鳌江大龙”、开化长篇叙事山歌“九娘歌”、金华传统体育“岳家拳”等上榜。同时,乐清细纹刻纸传人林邦栋、泰顺药发木偶传人周尔禄等当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人物”。 

  6月13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杭州有幸成为文化遗产日活动主场城市申办机制以来的第一届主场城市,当天也是首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两个节日的到来,让杭城成为展示华夏民族文化遗产的盛会。在拱宸桥桥西直街街区内,捏面人、拉大片、磨剪刀、绣花鞋……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技展演”令观众目不暇接。而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等专家、学者,在杭城各个博物馆开展的有关文化遗产的七大讲座,让百姓增长了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要保护更在传承,在金秋十月举办的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六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上,浙江百姓欣喜地发现,许多文化遗产已吸纳并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萌发出“新枝”,焕发出活力。

  一个个活在当下的浙江文化遗产,还走出国门,成为浙江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今年,拥有几十支传承队伍的“长兴百叶龙”舞到了国外,被比利时皇家歌剧院相中的“奉化布龙” 作为商品首度成功“腾”出国门。

  年末,历时5年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浙江依然领跑全国。这一切源于省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元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各地还积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从市、县直至乡镇、村落,星罗棋布的非遗展示场所,留下了一方水土永久的历史文化记忆。

  而在浙江23万非遗普查大军中,更多的是来自基层的志愿者。他们也许还不太明白什么是“非遗”,甚至有人是连字也不识的“乡野王洛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心灵守望散落在乡间的非遗传家宝。

  深冬的夜里,当我们细数先人的劳动智慧,怀抱祖辈遗落的传家宝贝,我们的心里温暖而踏实。


浙江日报 文体新闻 00010 满城争说传家宝 2009-12-15 48256F32002924A64825768C001B3035[A1-刘慧≈B1-吴德恩] 2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