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曾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成年“孩子”,在这里找到了“阳光”——
“康乐会所”的爱心故事
“加油,加油!”12月1日下午,在杭州南星街道的“康乐会所”,陆小蔚用曲弯的右手夹着筷子,吃力地夹起第5颗玻璃球,她的举动赢得围观“同学”的欢呼和掌声,小陆的脸上露出了顽皮的笑容。
因患先天性脑瘫,弯曲的双手曾让28岁的陆小蔚手无缚鸡之力,但如今她能工工整整地在作业本上写出自己的名字。女儿的变化太大了,父亲陆鸣放有说不出的自豪。
像陆小蔚一样,在南星桥街道“康乐会所”,45名智障残疾人体味着社会的爱心,开始融入社会的全新生活。
照料一个人,解放一家人
4年前,杭州南星街道残联创办了杭州市首家智障人士的“康乐会所”。这里有近万首动听的儿歌和经典音乐,这里有智障残疾人喜欢的绣花工艺,还有裱字等相对简单的动手能力训练。“每天他们都会拿到自己的工资,智障的残疾人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南星街道残联理事长戴小花说。
今年36岁的小唐是先天性智障患者,以前在家没人照料,妈妈上班,她就被锁在家里,只能眼巴巴地从阳台的栅栏张望外面的世界。自从她被送到街道的康乐会所,白天不再需要家人照顾了。
飞出篱笆,走向健康
记者随街道工作人员走进二楼房间,这里是轻度智障残疾人工作训练的场所,现场一片忙碌,有的在粘塑料花,有的在绣十字绣。在小芳的身边,围着几个人在讨论着什么。
发病前的小芳是一位聪明漂亮的女孩,因不堪忍受丈夫虐待,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离婚后一个人独居的日子,让她更为消沉。在街道工作人员多次劝说下,她来到康乐会所,在这里两年多时间,她不仅学会了十字绣,而且成了更多同病相怜姐妹的老师。
爱心会所,爱心呵护
在普通人看来,残疾人做的手工活比较简单,但恰恰因为这一点,适合他们做的活计很少。让他们感动的是,加工厂老板知道这是为残疾人接的活,格外照顾,货不多的时候,就优先供给他们。
在这里,残疾人都能享受免费午餐,饭后还可以在按摩椅、跑步机、牵引器上锻炼,每天他们的工作和娱乐时间,都有科学的安排,让他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在娱乐中实现康复。
南星街道残联理事长戴小花说,随着《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的实施和全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残疾人基本照料、基本康复将会越来越有保障(文中人物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