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兵:
烙铁“画”出
五彩世界
一把烙铁,在三合板上烙出惟妙惟肖的动物,或人物或山水花鸟。他点石成金般地把原本平淡无奇的木板,加工刻划成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中国农行仙居支行职工胡彩兵,就是该技艺的高手。
“烙画,是我一生的追求。”胡彩兵说,十多年来,他已创作出各种烙画5000多幅。祖国的大好河山,人物场景,无不跃然画中。
一个偶然 结缘烙画
今年45岁的胡彩兵,出生在仙居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他自幼喜爱书画,但由于家境条件,买不起颜料、纸张,他只能在地上描几笔。初中毕业后,为了生计,他开始学油漆手艺,这时他的美术功底长处得到显现,需要配画时,师傅就让他出手。忙碌中,这位踏实肯干的小伙,手艺日益长进,品尝了人生的甘甜。
1983年,他应征入伍,在南昌陆军学院服役13年。在这期间,他负责过学院的黑板报写字作画工作,首长为了提高他的美术水平,就选送他到江西文艺学校、江西师范大学进行脱产、半脱产美术专业学习,使他进步很快,国画屡在军区、全国参展获奖。此间,他加入了江西省美术家协会。
1996年,参军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怀揣着美术、法律二张大专文凭,转业进入中国农行仙居支行工作。
当年恰逢他姐家装修,姐就叫他画张画来点缀房间。他想,有没有比纸画更好的艺术品赠送呢?他脑子一动,想起了尝试用电烙铁在木板上作画。这样创作出来的画,就可以保存得更加久远。说干就干,于是他找来一张木板,用铅笔打好画稿后,就用电烙铁开始专心致志地烙起画来。当时,他烙的是一幅非常简单的山水画。但作品出来后,亲戚朋友们无不称奇,都说这画新奇耐看、稀奇少有。胡彩兵看着自己的“艺术成果”,突发奇想:走烙画形式的艺术创作之路。
从此,胡彩兵开始搜集掌握烙画知识,了解烙画历史。原来的乒乓球、围棋爱好都让路,一心扑在烙画的创作上。
勤奋思考 大胆实践
决心下定后,他潜心钻研烙画艺术的基本功和各种技巧,一有空闲,就在各种木板上试验,琢磨烙铁绘画的技法。
在尝试烙画之初,胡彩兵也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手法不熟练,“火候”没到,创作时不是被烙铁烫伤了手,就是因为力度没掌握好,把画烙焦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屡败屡试,经过一番努力,胡彩兵终于掌握了烙画创作的门道,烙画成为赠送他人的好礼品。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人还出钱向他订购。在得到肯定后,胡彩兵有了更大的创作动力。从那以后,烙画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是胡彩兵的一大特点。为使烙画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他开始改制烙画用的“笔”。经过反复试验,他把电烙铁的头部,即烙画的着力点,磨成作画时需要的平、尖、钝等多种形状,这样,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画面创作,使烙铁画变得更加饱满、厚重、耐看。
多年来,他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烙画风格,摸索总结出了烙画的“三度”要诀。“三度”即温度、速度和力度。就是说,在烙画过程中,要恰当调节烙铁的温度高低、出手的速度快慢和手使用力度的大小,来表现作品的主次、深浅、虚实,使勾勒、点染出来作品,更有层次、疏密、聚散的立体感。
民间艺术 走俏海外
采访之余,胡彩兵准备好工具,为记者现场作了一幅烙画。
只见他在一堆三合板中选出一张洁白无痕的三合板,一手操起烙铁,开始作画,抑、扬、顿、挫,不到半小时,一幅逼真的山水烙画便跃然在木板上。
胡彩兵说,跟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烙画创作也有许多讲究,烙前心中应有定稿,但它只能确定大致的形象面貌。如果是临摹名画,就要先在三合板上用铅笔打基础。因为人物大小、五官比例决不能失真。而一般的山水烙画,则由基本功决定,烙时可随机应变,只有这样,烙出来的作品才能线条流畅,结构完整。 如他的《清明上河图》烙画,就是先用铅笔描绘后再进行烙画创作的,该名画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人物、动物、桥、屋等都有。书法名家徐子久先生在看了胡彩兵的烙画作品后,欣然提写画名,就是对他烙画技艺的高度肯定。
胡彩兵介绍说,烙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艺人手中。实际上这种艺术既可中西结合,古今交融,又可抒情写意,还可精雕细刻,表现方法奇特,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在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大放光彩。然而,因其工具、材料的特殊性,对制作者又有很高的艺术素质要求,不仅费力耗时,而且不能规模化生产,所以现在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
他说,实际上,这种民间艺术受到人们广泛喜爱,如他创作的烙画作品,不但销往上海、香港等国内市场,还漂洋过海远销德国市场。如高1.8米,宽60厘米的《孔子像》就销往英国,56个少数民族的头像在德国成为抢手货。这种原生态、不变色、易收藏的烙画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作为一名民间的业余烙画艺人,胡彩兵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烙画,把中国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出来,弘扬民族文化,多出精品,使烙画这一民族艺术瑰宝能够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