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休闲

《水乡》:
还原一段
抗吸血虫病的历程

  我国当代第一部全面揭露抗血吸虫病历程的长篇小说《水乡》,近日已由我省作家、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森祥和薛荣共同创作完成。作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之作,已分别被中国作协和省作协列入重点扶持作品,并在《收获》期刊上开始连载,与广大读者见面。

  一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力作。在40万字的小说里,主要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一场血吸虫害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疫情在浙江杭嘉湖一带尤为严重。为了同这场瘟疫作斗争,许多有识之士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奔赴抗病救灾前线,同千千万万的民众一道,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忍耐力和开创精神,执着地研究和开发新药,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20年后,他们终于消灭了整个嘉禾县的血吸虫病。但由于各种原因,抗击血吸虫病的功臣们,或是与时代脱节,或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他们在新时代里迷失了。小说通过描写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经历,讴歌了我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崇高精神。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它在水域中的钉螺内寄生,然后再繁殖成无数的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后,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入体内,进入血液使人和动物感染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就已经在长江流域共12个省、市、自治区流行。这种病最严重的时候,曾波及到全世界70多个国家,我国则有1亿多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浙江杭嘉湖一带尤为严重。大量的农民患病,有时农作物到了成熟期,都很少见到收割作物的身影,疫情严重的年份,国家在一些县市都征不到兵。这种状况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电影《枯木逢春》的主题曲唱到的:“走啊,走不尽的苦水荒山,送不完的太阳和月亮,熬不尽的病和痛,找不到干净的地方”,就把老百姓受瘟疫折磨的这种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在诗词《送瘟神》中更是发出了“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的感叹。

  二

  谈及小说创作动机,李森祥说,那还是在2007年他担纲编剧的电视剧《卧薪尝胆》播出后,在嘉兴举行的座谈会上,一位叫施有铨的老者找到他,“我亲历和参与了20世纪50年代与血吸虫病的斗争,是否也可以写成电视剧。”还把他们医疗队写的一本叫《维护百万生灵的战斗》也送给了李森祥, 想让他写一部关于这段抗争史的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一开始,他也没完全意识到这个选题的重要性。直到查了一些资料,也看了施老提供的书,虽然他们是以医学专业角度写如何战胜“钉螺”的,但是其中不乏突出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另外,在和家人聊天时,得知自己的父亲也曾经患过血吸虫病,也是被当时的血防队用“三锑”疗法治愈的。虽然父亲早已去世,但在无形中,更加感受到了这一个群体的伟大和无私。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从农村到部队,再慢慢成长为作家,最后在城市里立足扎根,历经了我国巨大的发展变化历程,到现在,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都大白于天下。但是,对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段如何战胜血吸虫的历史,却很少被人提及。”李森祥决定把它写出来:“这对人们认识过去和把握未来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程怀远和赵白驹是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程怀远原来是赵白驹司令的警卫员,转业后成了汽修厂的一名工人。他本是一介武夫,性格耿直、敢做敢当。看到血吸虫病又一次横行天下时,他不顾重重困难,毅然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于抗病救灾一线。本是医疗行业的外行人,却用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精神去抗击血吸虫病:为了让医疗队在研制新药上有突破,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绑架”了归国的医学教授时习章,增强了医疗队科研力量;当医疗队尝试研究出了新药但疗效还有待验证时,程怀远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促成了“三锑”疗法的广泛采用,这次试药也是他后来多病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抗击血吸虫病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已是副省长的赵白驹赶来为他庆贺时,却发现程怀远“私自扣留”药品,最后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把更多的药品分给穷苦的村民时,大家都深受感动。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他们是中华民族百炼成钢的精英,他们带领着广大民众抗击血吸虫病,终于迎来了这场伟大的人类抗击瘟疫战争的全面胜利。20年后,程怀远们让127万人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三

  如何捕捉和提炼最有代表性的形象和事件,如何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表现出事件的广度和深度?

  “最关键还是要沉下心来。”李森祥告诉记者,从2007年底到今年7月,这部作品历经了一年半的时间。其间,他三易其稿,最令人难忘的是第三次,这次易稿也被他戏称为“洗脸”,整整一个月把自己关在嘉兴市的一家招待所,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不厌其烦地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取舍、犹豫、再定稿。常常不知不觉间日夜就交错着来临了,而自己却没了白天黑夜的概念。一个月后,书稿终于和李森祥一起“重见天日”。

  同样令参与《水乡》创作的薛荣自豪的是,小说着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早期在战争年代的干部,那种大公无私,一心为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已经从曾经普遍的盲目蛮干,不懂科学转变为会干巧干、懂得和尊重知识技术,并逐渐善于利用它,也就是敢于“亮剑”了!

  当两位作家为这部作品划上最后一个句号,不禁由衷地感慨:经过了若干年的沉淀,回头再看这段历史,就像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到的:“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李森祥坦言,这是真的,在对待这段历史时,就有这样的感觉,联系到建国初期那段历史,我们没有战胜血吸虫瘟疫的经验,确实就是“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可那场瘟疫最终被伟大的中国人民战胜了,血吸虫病至今为止没有再流行。《收获》刊物副主编程永新高度评价道:“《水乡》塑造了一群真实可信的中国式的英雄!”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水乡》:
还原一段
抗吸血虫病的历程
■本报记者 刘 慧 实习生 曹 漫 2009-12-04 48256F32002924A64825760300081AC2[A1-刘慧≈B1-竺大文] 2 2009年12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