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下城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纪实

  这是杭州的荣誉,这也是浙江的荣誉。

  近日,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邯郸市闭幕,教育部表彰了全国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杭州市下城区榜上有名,是杭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我省也仅有三个地区获奖。

  此前,下城区还相继荣获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城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教育部校本教研实验区、中央教科所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国家级荣誉。2003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曼谷办事处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同意,第九次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下城区召开杭州·下城分会,此后,每年在下城区召开一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如今,在全国教育界,人们都知道,杭州市下城区,不仅有一套全新的富有活力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还先后输出了幼托一体化、打造初中教育高地、再生性教育生态发展模式、梯级名师培养等教育创新实践。

  一个面积仅有31平方公里的区域,一个教育发展起步并不突出的区(县)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下城区教育的“创新天地”,感受正在这里发生的教育成就。

  下城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纪实

  再生性集团化办学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人们还记得,本世纪初,在下城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南部地区,北部城郊结合部和新建小区主要为新建校园或者薄弱校园,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家长们严重不满。

  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充分而优质的教育?

  从1998年起,下城区充分利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布局调整等有利时机,对辖区内的学校进行重组和合理布局。2004年以来,下城区根据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的要求,结合南北区块特点和校园实际,按照“聚变-裂变-再聚变-再裂变……”的再生性教育生态发展思路,以南带北,全面推进名校(园)集团化办学,努力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出一条再生性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创新嫁接办学模式,实现链式发展:遵循“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的办学思路,由名校输出先进办学理念、成功管理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嫁接的薄弱学校或者新建学校快速成长。目前,已形成“名校(园)+弱校(园)”、“名校(园)+新校(园)”、“名校(园)+民校(园)”、“名校(园)+农校(园)”、“名园+街园”等多种模式,新建小区配套校园和街道办幼儿园100%纳入集团化办学。

  ——创新联盟办学模式,实现块式发展:通过区域整合、特色优势延伸等途径,形成多法人、多形式的联盟式教育集团。集团内部各成员学校之间遵循平等、互生、共荣的原则,实现优势相长、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如2005年成立的朝晖教育集团,是杭州市首个“中小学联盟式”教育集团。 

  ——创新优特办学模式,实现多样发展:将教育教学质量优良、老百姓信任的家门口的“年轻”学校,形成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引领家长和孩子就近上好学。同时组合办学特色,共享优势资源,建立特色教育集团,引导社会与家长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和培养观。今年2月,成立全省首个特色教育集团,在区域内实现学生按特长跨学区自主选择入学。

  ——创新城乡互助模式,实现联动发展。目前,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均与杭州大市的农村校园结对,在全市城区中率先实现结对率100%,通过财物捐赠、管理输出、教学交流、科研引领、接待挂职等方式,开展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城乡互助交流,使下城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跨地区扩展。

  截至目前,下城区已先后组建27个教育集团,覆盖79个校(园)区,全区86%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实施集团化办学,中小学生和幼儿受益面达92%。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全覆盖,区域教育品质持续提升,区内择校率逐年大幅下降,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稳步提高,在2008年度杭州市对区县综合考评中,辖区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位居全区16项指标第一。

  梯级名师培养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均衡化的生力军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教育的发展,最终要靠人的进步来实现。下城教育人清醒地认识到:广大教师是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主力军。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区,关键在于涵养更多的名师。

  为此,下城区积极推进“人才强教”战略,推出梯级名师培养工程,激发每一个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不同层次的教育人才创造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为推进集团化办学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从2006年起,下城区开始实施梯级名师培养工程。按照计划,到明年,下城区将构建一个由“下城人民教育功臣、下城教育名家、下城教育英才、下城教育标兵、下城教育能手”组成的骨干教师人才梯队。从高到低,又相应称其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教师。目前,区财政每年投入360万元用于奖励,激活整体教师素质不断抬升,形成覆盖全区的阶梯型名师群。

  为推动梯级名师培养工程,下城区还按照教师成长需要“主粮”加“杂粮”的思路——“主粮”即学科教学的专业内容,“杂粮”指的是综合内容——创新在职教师培养模式,实行“培训机构出单、教师培训点单、教育部门买单”的三单培训形式,通过开列成长菜单、设置成长专户、建立成长基地,在全市率先实施 “人人优质”的教师成长工程,每年安排在职教师人均200元专项学习经费。参加培训的教育工作者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跳出教育看教育,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教育管理观和育人观、人才观。

  针对区内北部学校优质师资较为缺乏的现状,下城区建立了区内教师流动机制。在对北部教育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下城区教师支教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区域内教师支教制度,定期选派南部学校的优秀教师到明珠教育集团学校、景成幼儿教育集团等北部受援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职支教活动。支教教师在全职承担受援学校带班上课任务的同时,参加或指导相应的学科教学研究,更好地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智力上加大对北部学校的扶持力度。同时,在集团内部建立名师共享制度,组建集团“名师资源库”,通过轮岗、支教等形式,促使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独具下城特色的教师成长工程,滋养着一批批教师茁壮成长。目前,下城区有特级教师25名,省教坛新秀28名,市教坛新秀268名,市第一、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73名,区梯级名师1424人,占在职教师的45%左右,形成了覆盖全区的阶梯型名师群。日益优质成长的教师队伍,成为下城教育最大的优势资源。

  全纳教育

  保障每一类群体孩子的教育权益

  维护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益,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是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题中之义。下城区充分尊重每个孩子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大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困难家庭孩子等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下城区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渠道,采用“专门学校”和“随班就读”“两条腿走路”的方式,100%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融入区域全民教育体系,将不断递增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分布在全区每一所中小学就读。

  2009学年,该区小学一年级招生3125人,其中,进城人员子女数为1518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58%;初中一年级招生3444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为1057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0.69%,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上好学难”问题,赢得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肯定和信任。

  在教育方式上,下城区还积极探索关爱教学策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新杭州儿童”培养教育,以激发“新杭州儿童”的积极情感、激活新杭州儿童的快乐因子、唤醒新杭州儿童的美好心灵为重点,通过征集“阳光新事”、评选“快乐少年”、撰写“成长手记”等载体,引导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感受成功带给他们的欢乐和希望,享受生命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还通过开展“蒲公英的春天”假日活动,开通杭州市首条“新杭州儿童成长指导热线”,启动“家庭心理咨询师”公益行动等,优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环境。

  对于特殊教育,下城区实行完全免费教育。对在健康实验学校就读的、下城区户籍的智残学生不仅免除保育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而且为他们提供爱心营养餐,进城务工人员的智残子女享有同城待遇,减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从2008年春季开始,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教育。对在校(园)就读的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对象、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对象以及残疾学生享受教育资助。学前教育段,资助其所读幼儿园50%以上的保育费,高中段资助学费、代管费、军训等费用,努力做到“应助尽助”。

  区域教育生态理论

  为下城教育树立科学发展新坐标

  每个地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教育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特点来进行,因此,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区域教育要科学和谐发展,必须由符合本土文化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来引领。在下城区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实践中,同样诞生了令国内教育界专家广为称赞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有力指导了下城区教育均衡化、高品质成长。

  2008年5月16日,下城区联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功举行了全国首届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是全国率先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理论,在当前具有样本意义”。

  任何教育理论的理论定型都是在教育实践的反复检验、反复修正中完成,下城区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也是在经过了长达近8年的本土实践探索后,才完成了张力内蓄的过程,正式破土成芽。

  本世纪初,下城区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强区”验收。随后,基于对教育万能、过度社会化、教育同质化等教育“沙化”现象的认识,下城区提出了“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区”的目标要求,正式引入了“教育生态”的概念。此后,从2003年到2008年,下城区尝试以区域教育生态理论全面统领区域教育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教育生态特质的理念、制度、工作体系。教育生态理论下的相关目标、理念数次被写入下城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报告。

  什么是区域教育生态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研究人、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周培植告诉我们,该理论的本质是一种鲜活的“生命观”,即尊重生命、尊重教育和受教育的人,尊重他们内心发展的要求。核心内涵是多样性、差异性,目标指向为教育的均衡化、公平化、优质化、平民化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下城区又形成了一系列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发展方略。如“三二一”教育发展目标。“三”指“三更”,即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二”指“两高”,即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区;“一”指“一流”,即构建全国一流现代化和谐教育。又如“三三三”教育发展思路。三类教育网格式发展:坚持“活两头、强中间、优全盘”的发展思路,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社区教育三类教育网格式发展,全力打造下城教育“金三角”。还有“先一步、高一层、可持续”的下城教育精神……这些特色理念和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下城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持续发展。

  发祥于下城本土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不仅使下城教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模式,也使下城成为了我国东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代表,并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全国首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理论创新无止境。目前,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正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其主要抓手就是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在以教育创新为助力,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道路上,下城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这条路上,他们还将继续前行……

  第七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概况

  主办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浙江省教育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世界银行

  承办单位: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浙江大学APEID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浙江·下城APEID中心

  协办单位: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

  会议时间:10月12日~11月26日

  大会主题:生命·责任·革新

  ——教育价值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开幕式

  时 间:2009年11月15日     地 点:浙江省人民大会堂

  专题会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亚太地区APEID会议

  会议时间:11月14日~17日  会议地点:浙江国际大酒店

  广邀各国教育决策者,汇聚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聚焦信息传播技术与教育,探寻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发展之路。

  ◇首届文晖论坛

  会议时间:11月15日~16日  会议地点:杭州日报社会场

  解读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教育价值观,以尊重生命、促进生命全面健康成长为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省级全民教育评估总结和成果介绍会

  会议时间:11月15日~16日  会议地点:浙江国际大酒店

  聚焦省级全民教育评估政策,展示省级全民教育成果,专家分析点评,各省交流研讨,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共谋优质全民教育。

  ◇第一届两岸三地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会议时间:11月27日~11月28日  会议地点:杭州星都宾馆

  开设主题报告会,举办家庭教育工作坊,进行学术论文评比活动,专题研讨家庭教育领域的诸多前沿问题,普及家庭教育研究成果。

  ◇下城区第二届课堂节

  会议时间:10月13日~11月26日  会议地点:各展示校园

  涉及中小幼全部学科、百余节课,涵盖一、二课堂,历时一个半月,两千多名教师参与,以教学展示、学术论坛、专题报告等形式展示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聚焦课堂教学常规建设,增强教师的学科底色和专业底气。

  ◇东园小学百年校庆暨儿童水墨画教学研讨会

  会议时间:11月21日  会议地点:杭州市东园小学

  展示小班化教学和学校水墨画教学成果,梳理“东园”教育理念,弘扬学校优秀文化,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第一届小学地方课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会议时间:10月12日~14日  会议地点: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以课堂教学评比形式交流各地小学地方课程教学先进经验,致力于探索地方课程教学规律,提高地方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推进地方课程的科学实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下城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纪实
2009-11-13 浙江日报000082009-11-1300012;浙江日报000082009-11-1300019;浙江日报000082009-11-1300013;浙江日报000082009-11-13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9-11-1300015;浙江日报000082009-11-1300009;浙江日报000082009-11-1300010;浙江日报000082009-11-1300016 2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