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钱塘江

火树琪花不夜港

□阎受鹏

  海上明月共潮生。此刻,我站在跨海大桥上欣赏着沈家门港夜景,只见港畔万家灯火大放光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清风徐来,海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倒影在海水中微微摇晃,俨然璎珞遍身。

  沈家门是我国最大的群众渔业基地,她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渔港。然而,历史上的沈家门并非仅以渔港著称于世。“金堂玉阙成群仙,弹指沧海变桑田。”眼前这火树琪花不夜港沈家门,其辉煌的开港史已长达600年。从宋元的荻芦渔村,明代的水寨军港,再蜕化为渔港,直至嬗变为今天综合性的港口。

  宋元以前,沈家门已亮起“海上丝路”之灯。“来去番船,皆泊于此”。相传韩国孝女沈清于晋代嫁给沈家门商人。至今沈家门建有沈院,沈清故乡谷城与沈家门结为友好城市。北宋宣和年间徐兢出使朝鲜,途经沈家门,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沈家门“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其上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可见,沈家门之名是港中望族之姓与此间海域地貌叠加而成。沈家门沈姓祖先来自吴兴。清道光《普陀名胜》写到沈家门,说“沈家门乃海中诸门之一,外有十六门等名……”吴兴沈姓大户缘何迁居沈家门?史书记载,东晋隆安年间(公元397年~401年)孙恩起义挟带吴兴等8县20万大军驻扎舟山,军中有诸如“家累万金”的富豪沈穆夫等沈姓人氏及其眷属。孙恩起义失败后,残部和眷属再也不可能返回大陆,为逃避官军追杀,其中一支沈姓人家匿居舟山本岛的东南端,即今沈家门地方,这就是沈家门最早的沈姓人家。

  至明代,沈家门赫然扬起军旗,渔舟之火变为舰船之灯。洪武十九年,朝廷为防倭寇,将舟山岛民悉数迁入鄞县。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颁布建港令,在沈家门立水寨,设烽堠,驻旗军。自此沈家门作为大明军港的历史,长达三百年。作为明代著名军港之沈家门,饱经刀兵血火锤炼。明军水师参与抗倭战斗可查证的有大小战役三十七次,至今沈家门仍有马鸣庙等建筑物,点灯焚香,凭吊先烈。

  沈家门港的繁荣是千万渔民辛勤创造出来的。至清代康熙,海疆安宁。镇海、鄞县等地的部分渔民,也携带围网、流网、笼捕等渔捞技术来舟山,与舟山渔民共同沐雨栉风,追星赶月,不辞艰辛捕捞鱼珍。于是沈家门逐渐繁华,至19世纪30年代,已是热闹的小集镇,有居民万人。清代文学家刘慈孚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沈家门情景:“海山叠叠衬红霞,茅屋村村绕白沙。趁市船归潮有信,落帆风好水生花。荻芦烟软藏渔户,杨柳荫浓护酒家。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进入19世纪40年代,福建、江苏、浙江沿海各地来舟山渔场作业的渔船越来越多,将沈家门港作为交易海鲜、补给渔需物资的基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我第一次见到这蜚声世界的渔港雄姿,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夜幕降临,星星低低垂船头,桅灯高高接蓝天,星光与灯光互相辉映。这里聚集着辽宁的铁甲船、山东的机动船、广东的钓楼船、福建的打洋船、江苏的沙飞船等南北十一个省市上万艘渔船。那百褶裙般的帆篷遮天盖地,那首尾相衔的船群挤满港域,那樯桅密如森林,桅杆上晾的渔网仿佛云朵在海风中飘荡。 

  “街上五洲来往客,港中万国泊航船”。改革开放,沈家门港灯火更加灿烂。沈家门港除每年向国内外销售40万吨左右海鲜及迎接300多万游客外,还以港兴业。货运码头上气昂昂的钢铁长劲鹿,雄赳赳地展示着开放时代的气势。国内货运航线北至丹东、大连、秦皇岛;南至福州、厦门、汕头、广州、香港和澳门;西至上海、武汉等地;国际货运已远伸日本、朝鲜、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欧美。尽管今日沈家门已是集旅游、海运、商贸于一身的综合港口,但仍闪耀着世界著名渔港的光辉。沈家门的海鲜夜排档是浙东旅游一个亮点,一个尽兴纵情去处。那海滨五百余米长的金黄色帐篷搭成的排档街,堪称海上最长灯廊。时近子夜,海鲜排档的街灯,大桥的桥灯,港中的船灯,岸上路灯依然通明。桥灯、街灯、船灯相连相衔,十里方圆一大圈,仿佛一条硕大无朋的珍珠项链!一串串葡萄般的灯珠勾勒出港畔大楼的轮廓,犹如冰雕玉琢,有的似玲珑的宝塔,有的似绽放的莲花……

  人们有理由相信,沈家门这座具有600年开港史的不夜港,将迎来更加壮丽的日出、更加璀璨的灯火。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火树琪花不夜港 2009-11-13 48256F32002924A64825765E00022909[A1-章瑞华≈B1-章瑞华] 2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