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文明新风沐乡野

——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综述

  台州市黄岩区横林村养猪户南福顺遇到难题,都会到村里的农家书屋查阅有关书籍找答案。 

  “有了农家书屋,村民可以看看报纸和书,充实了生活,更拓宽了视野。”横林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王明勇是镇上一所学校的退休老师,他对于乡亲们文化生活的变化深有体会。 

  文明新风吹遍田野,农村生活显现活力。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整治农村环境,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文明创建。

  乡风评议带来新风尚

  今年10月21日,德清县开出了全国第一家公民道德馆,将品德高尚的平民典型事迹浓缩在展馆中,传颂道德善行和传统美德。

  “知荣辱、树新风”。近几年,全省农村广泛开展乡风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乡风评议活动,由农民评、农民议,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舟山在渔农民中开展“创六户”、“评六好”活动,评出“文明家庭户”、“遵纪守法户”、“创业致富户”、“创新示范户”、“卫生先进户”、“绿色家庭户”和“贤惠公婆”、“明礼媳妇”等,以群众公认的身边事感染人、教育人。

  衢州市衢江区建立乡风评议日制度,乡镇(街道)和行政村每季度至少评议1次,根据实际开展“好人好事”、“新鲜事”、“尊老爱幼”及“议一议不文明行为”等评议,倡导文明新风。

  目前,全省各行政村开展乡风评议活动,涌现出“道德颂红榜”、“十万农家创文明”、“广播道德评议”、“乡风讲堂”、“道德评议台”等典型做法。

  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树正气,农民群众在评议中转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生活陋习,提升了文明素质。 

  农村文化生活乐陶陶

  苍南倪处村村民倪志伍有空就会邀上好友,到村文化中心的羽毛球场打球。文化中心原先是村里的项氏宗祠,以前大部分时间大门紧闭的宗祠,经过改建后成了农村文化阵地。

  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村文化的内生力和创造力。像苍南一样,我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截至去年,全省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挂牌建制的有1483个,约有70%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全省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4万个,初步建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我省以“春泥计划”为载体,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

  “千镇万村种文化”,农家生活亦精彩。目前,5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1300多支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全省各地农村。近2.5万支业余文体队伍以及50多万名业余文体骨干,为农民兄弟奉上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成立仅4年多的“钱江浪花”艺术团,已在基层演出约1200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

  文明创建改变面貌

  以整治促文明。我省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坚持让农民得实惠、受教育,通过推动村容镇貌建设,促进农民文明礼仪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在文明创建中,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省文明委发起“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挖掘文明单位的资源优势,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共建对子已突破1.3万对。截至去年,结对的文明单位给结对村的扶持资金累计突破7亿元。其中,帮助村修建文化活动场所就达4500多个,联合开展文化活动4.6万多场次。

  多年来,各地围绕文明村镇创建目标,深化文明村镇的创建内涵。长兴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的“三文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安吉在全县187个行政村努力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宁波鄞州区以“和美家园”创建,打造清爽宜人的环境,塑造团结向上的氛围,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

  “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和美家园”……越来越多文明生态村涌现各地。截至2008年底,我省已命名表彰省级文明村470个、市级文明村1391个、县级文明村6704个。有54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99个村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山美水美人更美,浙江乡村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文明新风沐乡野 本报记者 袁 艳 2009-11-11 48256F32002924A64825766A004356AC[A1-袁艳≈B1-郑建国] 2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