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嘉兴的“江南文化之源”再揭神秘面纱
马家浜遗址50年后再发掘
本报嘉兴11月10日电 (记者 王国锋 陈培华) 7000年前江南一带的先民们是如何生产生活的?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将再揭神秘面纱。继50年前进行部分抢救性发掘后,今天起,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的考古队将对嘉兴马家浜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
记者今天来到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新区的马家浜遗址,离图腾柱不远处,考古队员们正顶风冒雨进行布方。考古队有关专家介绍说,他们将对马家浜遗址保护范围最北缘约3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发掘,发掘时间预计3个月。
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最早文化的代表。它和河姆渡文化相互印证,是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一元说观点的否定。面积1.5万平方米、年代距今约7000年的嘉兴马家浜遗址,是1959年当地大规模群众性积肥运动中发现的。因其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态,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重视。1977年,学术界正式确认以马家浜遗址来命名此类文化为马家浜文化。
但是50年来,学术界对马家浜文化的深入研究甚少,对马家浜文化的深度认知不多。此次发掘,将努力探究马家浜遗址内先民聚落的四周范围、内部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等,为马家浜文化研究开辟新的空间和角度,推动马家浜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弘扬。
嘉兴市对再次发掘马家浜遗址十分谨慎,多次组织专家对发掘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在这一规划中,还专门设立了“遗址发掘区”的概念,目的是将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按照构想,将建立约30公顷的马家浜遗址公园,并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将发现的一些重要遗迹、地层剖面保留,作为遗址公园的现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