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今日关注

文章导航

宁波水价之争

  12月1日起,宁波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将进行分步调整,逐步从每立方米2.20元上调至3.20元,涨幅超过45%。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媒体和网站,纷纷将这一消息放至最显眼的位置。

  昨天,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承,“这次水价调整,时机有点微妙”。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上调水价。在大城市当中,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兰州等城市相继调整了水价,尚未调价的银川、哈尔滨等城市,也已在酝酿方案。

  水价改革,从未像今天这样牵动百姓神经。

  “供水企业绝不可能出现暴利”

  本报记者专访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宣传负责人

  

  新一轮水价上涨势头不减,其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消费者为何对水价政策心存疑虑?涨价之后,供水的质量能否得到改善?

  调价方案公布之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相关新闻当事人。

  昨日,针对公众和网络上集中关注的问题,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向本报独家作出正面回应。

  “网络上居然有人说,我们的利润比房地产企业还要高,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宁波自来水总公司宣教处处长魏光华希望通过本报澄清,作为公益性行业,供水企业绝对不可能出现暴利的现象,“现行的水价机制,体现了市场供水关系和价格规律”。

  记者:宁波的水价为什么要涨?此前,有关部门对外界公布“水价和成本倒挂”,这一解释依据在哪里?

  魏光华:高成本的确是涨价的主要因素。我们经过成本监审和预测,今明两年宁波的城市供水单位售水定价成本,分别为每立方米2.98元和3.45元,水价和成本明显倒挂。

  记者:很多老百姓想知道,为什么宁波的供水成本高?

  魏光华:宁波的水库都建在山区,距各水厂都有几十公里或百余公里。水厂生产的自来水输送到居民家里又要一段距离,如何保证途中水源和自来水不受污染, 那就要建设引水和供水工程。

  其中,从白溪水库引水距离在国内最远,而且取水点分散,引水管线合计350公里。所以,相对直接使用江河水或取用单一水库水的近距离引水的城市来说,宁波人喝水的成本比较高。而且,从总体来说,城市供水的成本这些年一直在上升。

  记者:这当中的主要原因是?

  魏光华:有很多因素。其中包括原水价格增加,水环境整治与保护费用提高,水资源费计费方式变化以及从水库取水比例上升等。

  今年6月,宁波市结束了直接取用河网水的历史,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但大投入也给企业经营增加了难题。未来几年,钦寸水库和引水工程所需资金为30亿元。2008年,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负债已达31.5亿元。重大项目的建设,不仅造成了企业经营困难,还增加了企业投融资压力。

  记者:这一次调价的幅度是不是过高?

  魏光华:我们希望,现行的水价机制既要体现市场供水关系和价格规律,又要本着科学合理公正公开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

  根据今年7月听证会前宁波市物价局公示的两套调价方案,居民生活用水到户水价涨幅分别为50%和59.09%。考虑到宁波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听证会后,价格管理部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适当控制了提价幅度。

  记者:对一个普通的宁波人来说,水价涨了,会对他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魏光华:这一点,可以根据宁波市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来分析一下。宁波市2008年人均水费支出为100.43元,占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4元的0.4%,占人均消费总支出16379元的0.6%。

  所以,我们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2008年平均每月用水量11.21立方米,按第一步调整后的居民生活到户水价测算,每户每年直接增支73.99元,每户每月直接增支6.17元,每人每月直接增支2.06元。

  因此,我们认为,从居民的收入和水费支出情况来看,居民对水价调整在经济上是能够承受的,价格调整不会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然,相关部门也会考虑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一定的补贴。

  记者:水价涨了,水的质量会不会有所改善?

  魏光华:这是肯定的。有一点,全国的网友,甚至浙江省内其他地方的人可能不清楚。宁波正在建一套全国领先的供水系统,它叫“城市供水环城高速公路”。

  我们就是采用“高速公路模式”的设计理念,把所有的水库水都集中到一条“供水高速公路”上,再通过环网输送到宁波的千家万户,这在全国大中城市供水行业中尚属首创。这种模式,就是针对城市多水源供水和供水区域远离水厂的状况。

  这条口径1.8米~2米、全长47.3公里的供水环网管道,宁波老百姓看不到,却能感受得到。它就像一条地下绕城高速一样,让大口径输水管道围着宁波转一圈。

  昨天,我刚刚去了宁波城市供水环网工地。目前,整个供水环网管道已完成工程量的90%,我们力争今年年底全线贯通,让宁波人喝到更优质的水。

  水,到底价值几何?

  本报记者 蒋 蕴

  钻石和水的价值悖论

  “钻石极其昂贵,但过去很长时间它只能用做装饰品;水很便宜,但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就注意到了这个著名的价值悖论。

  这个悖论是怎样产生的?他认为,主要是钻石和水价格的不同是稀缺性不同,斯密说:“仅仅想一下,水是如此充足便宜以至于提一下就能得到;再想一想钻石的稀有……它是那么珍贵。”

  斯密注意到,一个迷失在阿拉伯沙漠里的富裕商人会以很高的价格来评价水。如果工业能成倍地生产出大量的钻石,钻石的价格将大幅度下跌。

  水是如此的重要,徐文财有特别的体会。

  在他创办的杭州草根之家文化活动中心里,为了节水,甚至专门拟了一个详细的规定。

  这个规定有点苛刻的意味:活动中心为会员提供免费的开水,但有特别的要求,例如“每一次倒开水不要倒太满”,“喝不完的水不要随意倒掉,应该倒在花坛或马桶里”。甚至详细到规定了“每人使用过的一次性水杯不要扔掉,要贴上标签,下次再用”。

  在生活中,徐文财还要求自己做到,不随便倒洗脸、洗衣服水,尽量倒到另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

  在200多年后的今天,无需经济学家的论证,连徐文财们都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水,已经不再“如此充足”了:

  全球水危机——40%的人面临淡水不足问题,其中约3亿人生活在极度缺水状态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如按当前的水资源消耗模式继续下去,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5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将超过40个。

  中国水危机——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009年1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年会报告警告说,全球正面临“水破产”危机,水资源今后可能比石油还昂贵。

  涨价是不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每月收入最多千余元的农民工,徐文财无疑是对水价上涨最敏感的群体。杭州的水价现在是每立方米1.85元,今后会不会涨,也许直接影响到他的个人生活,以及草根之家的将来的运营。

  然而,因为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水价上涨是“大势所趋”。 无论如何节约,他总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已经提升到战略的意义。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称,在他研究范围内的全国三千多家自来水公司,基本维持在微利或者持平的状况。

  据世界银行调查,在很多公营供水的发展中国家中,水价甚至不及成本的三分之一,供水不能营利,改善供水和排污设施的动力和财力就会不足。

  但是,水价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亦要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使水行业有利可图,良性循环、公营或私营均可维持其保证质量的生产;

  环境效益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污水还原成接近自然水的状态;

  社会效益使社会稳定,供水充足、优质,其重点之一即是使贫困人口亦能够饮用清洁水。

  在澳洲,过去的水价是根据财产来定。资产越多,付的水费就越多,这比按人头平均收水费更为合理。然而,现在你有钱也不能随意浪费水,而必须根据水的总量配额和高效管理来决定。

  需要透明度,也需要平衡点

  上调水价,事关社会公共利益。核定水价的成本,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曾经表示,真正水价当中,原水成本占20%,运营成本占70%,税费成本为10%。其中,运营成本包括:净水成本、输配成本、管理成本、利润成本。

  徐宗威说,净水成本无疑会随着水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对于输配成本而言,无论供水管网系统还是排水管网系统投资都是非常巨大的。这部分成本如果摊到供水的价格里面去,势必会拉升供水的价格;而管理成本则会呈下降趋势,回报应该保持在社会平均的利润水平。

  国家发改委公布,截至2008年底,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终端平均水价(包含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分别为每吨2.35元和3.19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2.4%和17.2%。

  近日,发改委要求各地在调整水价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并且严格履行成本监审和听证程序,提高水价决策的透明度。

  合理的水价有利于促进从原水,到供水,再到污水处理的整个产业链上各部分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寻找公用事业与市场开放的改革“平衡点”,政府要着力加大公益性投入,缓解水价压力,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宁波水价之争 本报记者 蒋 蕴 2009-11-11 浙江日报000102009-11-1100003;浙江日报000102009-11-1100015;13CEC8E3ACE17E204825766A004697E3[A1-蒋蕴≈B1-蒋蕴] 2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