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临海市大田刘村大力培育乡土文化——
打造“品质之村”
“别看我们全村不足2000人,可文体队伍有18支,有大田板龙、骨牌锣鼓、舞狮,还有大田道情、大田山歌,最近又有排舞。”
临海市大田刘村村文化俱乐部负责人孙如华最近特别忙,组织的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经济富裕村打造成特色文化名村、“品质之村”,成了村干部们的共识。
“富起来的农民,也迫切希望提升文化品位。”村党支部书记刘开征说,从6年前村里几乎没有固定资产,到如今村集体年收入达到700多万元,大田刘村是远近知名的小康村。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大家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意识到首先要加强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
大田刘村拥有大田板龙、骨牌锣鼓、民歌《杜鹃鸟》等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传统项目只有少数人参与,大部分村民的业余活动仍是“老三样”——读报、玩牌、打麻将。
建一个文化大广场,成为村民室外休闲、娱乐、学习的“文化大院”;设一间农业陈列室,把原先的生产、生活用品一一陈列起来,让可能不再下地种田的子孙后代看看,忆苦思甜;还有创立现代农民读书社、孝敬文化教育会、社会公德推进会、新村民文化促进会……
大田刘村在抓紧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实施“文化绿卡”牵手新村民工程,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务工人员也积极参与村里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与村民共享文化资源、共建和谐家园。
“如今在我们村里,早有广场晨练,晚有露天舞会,常有露天电影,时有地方戏曲,越来越热闹了。” 村民黄小燕说,现在村里几乎天天都有文化活动。活动时,不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大家相处得也比以前更自然、更开心了,吵架打闹之类不和谐的事少多了。
群众点评:在村里舞了10多年狮子的村民刘道彬说,他举双手支持村里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打算与努力,“群众文化,是无论何时都缺少不了的。不然,生活变得再富裕,心里也会感觉空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