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教科卫新闻

展览,让更多人看得懂

  10月26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在杭拉开帷幕。这个被称为“平面设计的奥运会”与以往很多高端展览一样,中国美院美术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部分的面孔都是圈里人,为数不多的普通观众看完展览后依然怀揣着“看不懂”的困惑。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启动之前,双年展主席赵燕教授就有一个隐隐的担忧。“在以往的双年展中,我们常听到有观众反映‘看不懂’,我们需要架起一座桥梁,让老百姓能看得懂。”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现场,主办方果然在“架起桥梁”方面花了功夫。在三楼展厅展出的“竖排与横排——中文与拉丁文字版面编年史研究文献展”中,展厅配置了数台电脑,不断地向观众介绍中外文字发展历程。双年展组委会的专家王雪青、袁由敏等都走到了前台,向一些观众解释起了展品背景。为了扩大受众面,双年展还借助网络平台,邀请网友观看展览。

  但尴尬依然存在。尤其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和“海报双年展评委会作品展”中,每一幅作品只有“题目”、“作者”、“系别”这样简单的介绍,甚至不少“题目”和“作者”还没中文翻译,要看懂这些作品着实不易。

  在一幅银奖作品面前,观众宋东方向记者坦言:“在我看来,这些线条与我6岁儿子的涂鸦并没太大差别,顶多只知道这是一幅素描作品。”等到王雪青教授把作品的内涵解析了,这位观众才知道这是一幅体现爵士乐音乐主题的作品。

  由于双年展不设讲解员,王雪青教授在现场的作品解析只有少部分观众有幸听见,大多数观众仍在云里雾里地猜测着作品的含义。即便在王雪青教授讲解后,有观众还是似懂非懂。

  在精心挑选的欧、亚、美、澳四大洲108个设计师团体的178件海报中,不同作品的不同文化背景也干扰着观众的理解力。美术教育工作者陈道龙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的确,有很多作品我也看不懂。”陈道龙建议,如果把这些作品挂在杭州的街道上,人们看的多了,或许接受起来就容易了。

  可以说,这场双年展是代表当今国际水平的“平面设计的奥运会”,这注定了它必须坚守学术品格和高端水准。但是专业性过强,学术水平越高,展览距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就越遥远。普通观众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如此海量的专业信息,并抹平文化差异带来的鸿沟。

  “即使我看不懂,我也能理解这些展览的存在,”网友观众“涛声依旧”说,“但我还是希望不管什么展览都能更贴近生活一些,能给人们提供新鲜看点,让我们这些试图了解艺术的百姓更容易接受。”

  毕竟,只有大部分观众都看得懂,展览才有实际意义。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6 展览,让更多人看得懂 本报记者 王婷 2009-10-28 48256F32002924A64825765B003596F1[A1-王婷≈B1-冯颖平] 2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