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城乡一体化
——莲都区统筹城乡纪实
走进莲都区农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幅优美和谐的村镇景象。近年来,莲都区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进步等方面坚持统筹城乡,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2008年市区人均GDP达到34933元;地方财政收入3.9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0.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8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02元,同比增长13.8%,连续22年位居丽水全市第一。
康庄工程:
给农民桃插上致富的翅膀
“以前,为了能赶集市我们天没亮就要起床,举着火把,挑着担子,把桃子运出去。”仙渡乡岭头村村民周谢人说,崎岖的山路曾经长期阻挡了他们的致富路。
仙渡乡岭头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头上,从1996年开始发展水果,现已有桃树1280亩,葡萄300亩,柑桔100多亩。由于没有公路,村民们卖桃子只能靠肩挑。
“我们凌晨2点多就起床了,先将桃子挑到山下,然后坐拖拉机到城里。等我们到了,集市都散了。”周谢人说,很多村民在这条长达十几里的山路上吃过不少苦头,晚上赶路摔倒是平常事,也有摔倒将整担水果都倒进山谷里的。周谢人就曾挑着桃子在路上摔断了腿,在床上躺了半年。
周谢人说:“我今年65岁了,小的时候就跟父母走这条山路,都走了50多年了。做梦都没想到2003年就开始修建康庄公路,我们终于有了盼头。”
2005年,岭头村的康庄路竣工通车。路一通,岭头的桃子卖火了,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旺季时,一天有20多辆收购的车子。今年,岭头桃子收购价最高曾到过8元/公斤,从早熟油桃上市以来,收购价格一路走高,平均为4.4元/公斤,创下历史新高。今年,10多亩桃子给周谢人带来了4万多元收入。
“现在,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很多人都买了小车,盖了新房子。”周谢人指着几幢新建的别墅式房子说,现在村里人的生活是越过越红火。
林权改革: “荒山”变成了“金山”
荒山不种有人会“发”工资给村民,这是过山后村民连做梦都没想过的。
曾云伟原是丽新畲族乡山村村过山后自然村的村民。2005年,在莲都区下山脱贫工程推动下,曾云伟与其他115名村民一起,下山转移到山村行政村所在地。
下山后,村里原有的毛竹山和其他林地没人管理逐渐荒废。“当初我们搬下来,就是因为路远路难走。现在回去一趟就要2个多小时,回村继续打理山上的毛竹已经不大可能了。”曾云伟说,“我现在已经在附近的企业打工了,如果要继续管理毛竹山的话,就得放弃目前的工作。而且很多人都上了年纪,山高路远,即使想去也力不从心。”
看到村民的为难之处,丽新畲族乡把目光投向了莲都区农业龙头企业——成利竹业专业合作社。经过多次协商、谋划、实地勘察之后,成利竹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林权流转的形式,承包了这些山林,开发种植笋竹两用林、高山茶叶等,让这些山林更好地实现自身经济价值。这样既可以促进村民增收,又能帮企业赢得利益。
流转合同规定,其中800多亩毛竹山每年每亩租金为25元,4000亩荒山每年每亩租金为8元,租期30年。根据这份合同,原来的过山后村村民每年人均可拿到643元的租金。
通过林权流转,曾云伟今年一下拿到了5800元的山林租金。他准备拿这些钱装修自己盖好近4年的房子。林权流转,“荒山”都变成了“金山”了,他一个劲地说没想到。
新农村建设: 家乡风光美如画
“城里有公园,漂亮,可是再漂亮的公园也比不上我们大港头的自然风光。我们这可是天然的大花园!”方春梅言语中透着幸福和满足。
方春梅是土生土长的大港头人,以前与丈夫在瓯江以打鱼为生。每天凌晨1点多就要起床下江,到天亮才上岸,可一天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就特别向往城市生活。于是弃渔从商,开起一家木制品加工厂,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2003年,方春梅又回到了瓯江,重新做起了渔民,还开了饭馆——游江溪鱼馆,就在码头大樟树下。
但这回再做渔民,方春梅的感觉跟以往完全不同了。因为古堰画乡项目开始建设以来,大港头的美丽风光可以卖钱。现在,她丈夫晚上打鱼,白天就把这些打来的鱼放在自己饭馆里卖。方春梅很关心古堰画乡建设项目,她说来写生创作的画家越来越多,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店里的生意也就越来越好。
“别小看我这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店,也许我这里的营业额城里的店还比不上。平日里一天的营业额不少于2000元,最高的时候达到了8000元。”方春梅开始重新喜欢上了大港头这片优美的风景。
大港头现在的变化可大了。镇上的路变宽了,村里的环境变整洁了,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好了。“以前我总是想到城里去住,现在是赶我也不走了。像我们这样的环境可羡慕死城里人!”方春梅说已经离不开大港头,离不开这片美丽的风光。 (区报道组 纪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