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本省要闻

常山:扮靓家园也创富

村庄整治带动农民增收1600万元

  本报讯(记者 毛广绘 常山县报道组 廖小兵 汪峻) “靠着村庄整治,我在家门口赚了不少钱。”常山县招贤镇外方山村返乡农民邓伟林,刚完成村里的水管安装业务,又打算到其他村揽活。今年来,在村庄整治中,常山县村道硬化、垃圾集中处理、改造新建农房等项目带动直接用工2000多人次,实现农民工资性增收540多万元。

  “让农民在扮靓自己家园的同时打开致富之门。”常山县委书记童建中说,今年,常山县投入14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新农村,科学规划项目,拓展创业平台,让农民在村庄整治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增收。目前,村庄整治已带动农民增收1600余万元。

  除了增加就业机会,各村开拓了很多增收渠道。桐坂岗等村认为“节支就是增收”,在开展污水治理中,引导农户建设沼气池,全县新增800余家使用沼气的农户,一年可直接减少煤气支出57万多元。种植一株香榧,补助100元,新桥乡岩背村则引导农民把特色经济果林引入村庄绿化,在房前屋后的闲杂地里种了1000多株香榧。全县50个村庄整治实施村已种植了2万多株苗木,其中经济果林占75%,这将为农民若干年后增加一份收入。

  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常山15个农家乐特色村得到了整治提升。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在新桥乡建立红色根据地,坞石坑等山区村就重点围绕“生态建设”抓整治,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何家乡石门、溪东等沿江沿路村重点围绕“水源保护”抓整治,形成“饮源头水、吃清水鱼、品土家菜”的特色。这些农家乐因为特色鲜明,上半年就同比增收300多万元。

  在宅基地、园地整理复垦后的新增土地上,当地农民开始发展特色种养业。截至目前,全县有35个整治村开展了农村宅基地、园地整理复垦,带动农民自愿流转土地2500多亩,新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600余亩,不仅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还使流转土地的农民得到了稳定的租金收入。

  一些农村闲置房屋也在整理修缮后派上了大用场。青石镇大塘后村对胡柚加工厂房进行改建,组建“柚-菇”专业合作社,在胡柚销售后的空闲季节,发动村民利用胡柚加工厂房种菇,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球川镇百兴村把村里的闲置房屋,修缮成了一个来料加工的厂房。今年全县新增了38个这样的来料加工点,帮助1000多位农民获得了400多万元的来料加工费。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常山:扮靓家园也创富 2009-10-27 48256F32002924A6482576390050DDD8[A2-毛广绘≈B1-吴雅茗] 2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