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文教科卫新闻

在首届中国慈孝节上,我们看到“小爱”升华为“大爱”——

慈孝文化超越亲情

  本报宁波10月26日电 (记者 张品方 陈醉 江北区报道组 朱晨英) 谁是当代中国的慈孝模范?当今时代的“慈母孝子”又是哪般模样?今天,在宁波江北区举行的首届“中华慈孝节”开幕式暨颁奖晚会上揭晓了答案。专家们欣喜地发现,网友们追捧的“中国十大慈孝人物”每一位都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他们生动地赋予了“慈孝文化”以崭新的形式与内涵。

  是仅仅每月寄一笔赡养费?还是尽量抽时间陪伴老人?这道“选择题”摆在许多中青年的面前。面临抉择时,河南洛阳48岁的王春来放弃了进京工作的机会,12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母,他一字一句写下的近万篇日记都是关于父母的生活点滴和病况。

  “王春来的用心,诠释了现代慈孝文化的重心。”颁奖专家分评析说,传统慈孝文化以农业社会为基础,当时的“孝”紧紧围绕着生存需求,而如今,社会发展物质丰裕,许多老人并不缺钱,少的是和下一代等的交流沟通和天伦之乐,心灵慰藉就成为现代慈孝文化的新重点。

  这次评选的一大特点是,入选的慈孝人物的孝心并不完全等同血缘,慈孝文化超越亲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曹翠花,17年内做了1856双布底鞋送给孤寡老人;史金凤从收养第一名聋哑弃婴至今,养育了186名聋哑儿童,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超越小家,当代慈孝文化已从‘小爱’升华为‘大爱’。”专家认为,崇尚自由独立的商品经济社会,促使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本的慈孝文化更快走出传统家庭,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人际交往,对父母的孝心扩展到对一切老人的孝心,对子女的爱心则成为对一切孩子的爱心,这种新时代的慈孝文化正逐渐接近社会和谐的大文化。

  在“慈孝”队列中,有一位特殊人物叫倪烈水,在他的教育之下,许多不孝之子悔过自新。他撰写出版的《劝孝歌》一书广为流传,在该书序言中,他郑重写道:“如果《劝孝歌》能够渐渐成为家庭启蒙教育的素材,家长与子女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则必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播慈孝文化正是当代‘慈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便可解除传统文化失落的危机。”专家们高度评价了倪烈水的“慈孝行为”。目前,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被广大青少年淡忘,甚至边缘化,他们呼吁,每个“慈孝模范”都应该践行这种新时代蕴育的“慈孝使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8 慈孝文化超越亲情 2009-10-27 48256F32002924A64825765B0043CDB1[A2-张品方≈B1-周静] 2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