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以质取胜——义无反顾的抉择

  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浙江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等,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浙江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国际上盛行的经营理念,使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愈益显示出非凡的意义。

  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须强化创新战略,完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激励创新主体,培育一批善于学习模仿和创新,有自主知识成果,能构筑技术优势,善于树立品牌、争创品牌、控制把握市场的“创新型企业”,以促进浙江产业通过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网络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以质取胜,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可说是历史的抉择。

  以质取胜——职能部门在行动

  近年来,质量工作职能部门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市县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坚持“以质取胜”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质量基础,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在促进我省品牌大省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的着力点,做到了四个“加强”:

  1.加强质量基础工作建设。深入推进质量振兴规划,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企业计量保证体系,推广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等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引导企业注册并规范使用商标、商号。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经营能力。鼓励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品牌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品牌企业。

  2.加强品牌建设的激励机制培育。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的品牌梯队,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品牌培育。各地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及中国出口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市县设立了专项奖励资金和质量管理奖。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省级以上知名品牌产品。对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在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

  3.加强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鼓励企业设立各类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拥有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开展对先进工艺设备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研发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加强品牌方面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4.加强品牌的保护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切实对名牌产品、商标等品牌保护。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加强了对质量标志和商标印制流通的管理,建立知名品牌数据库,完善省内执法联动机制和维权网络,强化与其他省市的合作、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共同保护名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无证经营、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以质取胜——硕果累累

  几年来,质量工作职能部门积极探索质量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效的质量工作体系。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质监牵头协调、部门共同推动”的质量工作格局。全省104个市、县(市、区)中已有59个开展了质量振兴或质量兴市活动;有8个市、23个县(市、区)政府设立了“市、县(市、区)长质量奖”。温州、台州两市和乐清、余杭、温岭、萧山等四个县(市、区)荣获“全国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市县”称号,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表彰。坚持“抓规划、重培育、促提升”的原则,大力推进“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和“千家企业名牌培育工程”。目前,全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289个,世界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329件,名列全国各省(市、区)前茅;培育了6个浙江区域名牌,1657个浙江名牌产品,浙江品牌经济风起云涌。

  2008年,全省及省以上工业名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9110.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的24.1%;出口创汇325.1亿美元,占全省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的21.9%;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2.6%,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836.2亿元,完成税金665.1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2%和52.8%;平均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6.5元,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2.6元。

  以质取胜——未来展望

  为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竞争力,省质监局特制定了《2009-2010年浙江名牌培育发展规划》。今后的工作,将重点采取四项举措:

  从制度研究入手,推进名牌发展战略。

  继续探索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和监督为保证的浙江名牌评价体系及工作推进机制。突出自主创新重点,主动为企业提供名牌培育政策咨询和指导,鼓励和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引导企业夯实质量基础,提升企业创牌能力。

  提供质量管理服务,帮助块状产业行业协会和企业广泛开展“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诚信意识,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质量协会和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5S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

  打造区域名牌,促进块状产业质量提升。

  指导已有区域名牌科学规范运作,按照“有准入标准、有管理机构、有提升政策、有保护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区域名牌培育工作模式。推动地方政府出台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措施,指导和帮助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实施企业联盟标准,通过质量赶超等项目推动,促进块状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调查研究,落实质量帮扶措施。

  对所在区域块状行业开展产业质量状况分析和质量提升指导,帮助企业提升出厂检验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以提高企业管理素质、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大力开展质量诚信教育和质量管理综合知识培训。围绕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突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制订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具体措施和工作计划,把名牌培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企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0年浙江名牌培育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力争浙江名牌产品总数达到2000个左右。工业名牌产品中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制造业和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产品比例达到6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比例达到90%以上,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级新产品的比例达到20%以上。浙江农业名牌100%来自省市县三级标准化示范园区(基地)或是有机认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名牌。

  质量乐章伴随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质量工作回眸

  链接

  浙江“以质取胜”战略发展之路

  1992年,省政府发出2号文件,提出宣传和发展名牌产品的战略要求,我省开始启动名牌战略,是全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

  1993年,我省评价认定首批65种“浙江名牌产品”。

  1996年,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提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

  1998年,我省颁布了《浙江省质量振兴实施计划(1998~2010年)》,确定了我省一个时期宏观质量工作目标和名牌战略主要任务。

  2000年,省政府的“三定”方案明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和指导全省质量工作,组织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浙江省质量振兴实施计划》。同年9月,经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批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开展浙江名牌产品的评价认定活动。

  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产品质量法》和《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活动,全国名牌战略正式启动。

  2006年,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提出了全省“品牌大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举措。

  2007年9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省长质量奖”。同年10月,又出台《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标准化工作在实施“两创”总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中的基础性作用。同年11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中提出要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大力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加快建设品牌强省。

  2008年,省政府印发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了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的具体目标。

  ·资 讯·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2009-10-19 浙江日报000072009-10-1900018;浙江日报000072009-10-1900019;浙江日报000072009-10-1900020;浙江日报000072009-10-1900021;浙江日报000072009-10-1900022;浙江日报000072009-10-1900023 2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