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37版: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品质生活

管粮票者说

(童守先,原浙江省粮食局供销处处长)

  那时运粮票,赛过现在银行运钞票

  79岁的童守先曾先后担任省粮食局计划处处长、供销处处长和办公室主任。他回忆说:“当时浙江省的粮票都是在新华印刷厂印的,先把图像用照相机拍下来后,然后人工素描画下来,出了样版后送去印刷厂,一种粮票出炉一般要一至三个月时间。印粮票管得很严的。当时能进去印粮票的,都是政治上过关的。”

  这一点,蒋怀赋也记得很清楚,“每次有多少张纸进去印,我都要登记好的,然后印出来多少张粮票,也要到我这里来登记,就算印错了也要登记过的。”

  粮票印出来后,就要到各县去发粮票,那就更“风光”了。每过一个季度或者半年,省粮食局就会专门派车子送粮票下去,每次都是武装押送,有配备实弹的武警保护。“就好像现在运钞一样,丝毫马虎不得。”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用现在银行运钞车比较。

  钞票是有防伪记号的,那么当年的粮票有这种记号吗?“那时候印刷技术还不高,但防伪已经有了,而且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

  童守先告诉记者,那时候为了防止有人伪造粮票,组织上决定在粮票上作记号。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蒋怀赋。“这个在当年绝对是机密,谁要是泄露了,或许就要杀头的。”蒋怀赋翻出一张羊年粮票的版样,比粮票大了二三十倍,是设计者手绘版的,绵羊身上的毛都画得很清晰。“你仔细看这些版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蒋怀赋指着绵羊说。我用放大镜一照,在绵羊腿上竟然藏着“浙粮”的字体。

  童守先说,“这就是当年做的记号。下面城市的区县每次发现有可疑的粮票,就向上级汇报,然后我们就下去看。我们拿放大镜一看,就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了。”

  上海粮店吃紧来杭州调粮

  老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到凭票吃饭的年代,这句话就成了“手中有粮票,心里才不慌”。现在的80、90后,已不知道当时为何要凭票吃粮。1950年,共和国成立不久,面对战乱之后几近崩溃的经济,即开始酝酿粮食计划供应,以解决全国人民的饥饿问题。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从此拉开了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帷幕。

  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人吃饭以粮食为主,菜为辅。所以粮食又称为“主食”,“下饭”的小菜、肉蛋等统称为“副食”。“民以食为天”,可见粮食在老百姓生活里的首要意义。“粮票,是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作为调节供需的手段、购买粮食的凭证,在初期起了稳定社会的作用。我国粮票所实现的乃是一种粮价补贴。城镇居民凭粮票买粮,享受国家计划价格,但这个价格低于国家的收购价格,其差额由国家财政来补贴,因而是一种暗补。它成了指令性计划体制下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童守先说。

  当时,浙江全省有关粮食工作的重要决策,都要向省委省政府作汇报。省委省政府领导叫粮食局负责人汇报工作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半夜三更也要随叫随到。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到来,从1958年开始,一连4年,国家掌握的粮食收不抵支,库存越来越空虚,有的地方面临粮食脱销的危险。为了平衡地区间粮食余缺,保证市场供应,全国粮食统一调度。1959年以后,不仅年度粮食调拨计划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季度调拨计划也由中共中央安排下达。童守先回忆说:我省的粮食调拨就由我们计划处提出,向领导汇报决定。

  童守先认为,粮票在那个年代象征着“粮权“,非常神圣。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个红卫兵想打白条来要粮,因为没有粮票,被义正词严地给挡回去了。

  还有一件事过去很多年,但童老先生一直记忆犹新:“那是困难时期的某一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上海粮食吃紧,据说上海市区有些粮店粮食库存短缺,一面以进口面粉堵门面,装成粮食库存充足的样子,以防止群众出现恐慌心理,一面经中央与我省商定紧急调粮。结果,我们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完成了任务。可那时储运部门不仅没有得到表扬,反而受到了批评。”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当时有个叫“停停打打”的原则没有执行好。所谓的“停停打打”,就是既要服从中央统一调度,又要保证省内粮食局势稳定。

  同为当事人的袁恩昭(曾担任上海市粮食局供应处处长)也对上海的记者聊起过此事。外面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的谣言。粮食局的运粮卡车三天三夜没有休息,从外地(杭州)紧急调粮进沪,才平息了市场的恐慌。


浙江日报 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品质生活 f0037 管粮票者说 2009-09-30 浙江日报f00372009-09-3000019 2 2009年09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