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改变生活
“我小时候在镇江上中学,回南通的家,要转道上海,在码头上露宿一夜,再坐一天船才能回到家。如今,南通与镇江一路高速,两小时就到了家门口。”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感慨地回忆。
60年跨越,60年辉煌。一条条土路变成高速公路,逐渐成网;一条条高速铁路在城市间架起,缩短着时空距离;一条条国内、国际航线散射到世界各个角落;一艘艘中国巨轮遨游在四大洋,货物通达五洲……60年的交通建设,不断铺就着大国腾飞之路。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从沿海到内陆,陆海空交通网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给广大百姓生活带来便捷顺畅的出行条件。
西藏与内地远隔千山万水、中间横亘雪域高原,可谓“难于上青天”,如今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的建成,内地人到西藏旅游已易如反掌。
而在60年前,西藏交通运输全靠人背畜驮,从拉萨到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往返需要半年至一年。新中国成立后,西藏陆续实现“通汽车、通飞机和通火车”的梦想:1954年12月25日,青藏、康藏两条公路正式通车;1956年5月26日,北京至拉萨的航线试航成功;2006年7月1日,世界第一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西藏便捷的交通,使内地和海外游客纷至沓来。仅以青藏铁路为例,这条铁路通车3年来,已总计运送国内外旅客830多万人次。2007年,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2万人次,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经济的主导产业。
西藏交通的发展,是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人出行半径不断扩大的一个见证。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地面、空中、水上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无论想去哪里,这一交通网都能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客车、火车、飞机在各大城市均可方便乘坐。公路、铁路、民航展开了争夺客源的激烈竞争,纷纷向旅客推出优质服务,出行不仅便利,而且舒适度大大提高。
便捷的交通,充裕的物流,方便了出行,富裕了生活。指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公路地图网线,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副司长徐亚华说,“五纵七横”快速国道主干线网络贯通后,如今人们驾车,从我国最东端到最西端,从最北端到最南端,都可以走高速公路大通道。汽车的经济运距大幅度提高,大城市间、省际和经济区域间,实现400公里至500公里内当日往返,800公里至1000公里内朝发夕至。
新干线是现代日本高度发达的一个象征。1978年10月,邓小平在日本考察时速达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地说:就是感觉到快,我们需要跑!
如今,一代伟人的期盼终于成了现实。2008年8月1日,京津高速铁路正式通车,其世界第一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邓小平当年在日本乘坐的新干线。
近年来,中国铁路先后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2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速列车走进百姓生活中。2008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14.6亿人次,相当于每人每年坐一次火车。
旧中国时期,铁路管理处于分割状态,运输效率非常低下。新中国成立后,铁路部门不断扩大运输能力,客货运量实现了较快增长。
“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王志国说。
另外,目前全社会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是由铁路运输的。
以往只有持介绍信才能享受的飞机,如今成为寻常百姓的交通工具。1950年,民航客运量只有1万人次,到去年底,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近2亿人次,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近1400条,民航服务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61%,经济活动量占全国的82%。
到2008年年底,中国民航拥有160个民用运输机场,定期航线总数已达到1532条,内地通航城市有150个,国际通航城市达104个。中国民航全行业拥有运输飞机1259架,拥有世界上各型先进的运输飞机。
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民航定期航班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7位上升至第2位。目前继续保持世界第2位的成绩。中国已经成为民航大国,正在向民航强国迈进。
“国运兴,交通兴”,60年奋进,60年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交通将再展宏图,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铺就坚实的腾飞之路……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