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好管家 为百姓谋福利
——杭州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记事(上)
当城市好管家 为百姓谋福利
——杭州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记事(上)
“住在杭州真好!”舒适、便利、清洁、靓丽……
这不仅是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的印象,更是居住在这里的市民的深刻感受。
没错,背街小巷、庭院改善、道路修缮、数字城管、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随着这些民心工程和管理工程的日益推进,杭城犹如蝉蛹蜕变般华丽“转身”,让“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阳光,撒到了每一位新老杭州人和中外游客的心扉。
而这些民心工程和管理工程,无不渗透着杭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一座有品质的城市是靠管出来的”。真是有了这种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支撑,才有了杭州城市管理新的局面,带给生活在这座生活品质之城的人们无限惊喜。
背街小巷、庭院改善————
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说了算
关键词
“庭院改善工程,是杭州市委、市政府今年抓的重大民心工程,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好载体,最后这项工程的成效是检验杭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大小的标准。”这是杭州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杭州城管工作时提出的要求。
自2004年以来,杭州市城管部门组织实施深受百姓欢迎和赞扬的背街小巷工程,工程涉及14项改善内容。截至今年8月份,已累计改善2721条小巷,总长863公里,改善后的背街小巷实现了道路洁化、交通序化、环境美化和景观亮化目标,直接受益居民达195万人,群众满意度达到98.3%,被老百姓称为“家门口”的实事工程。去年开始,杭州市又组织实施庭院改善工程3年行动计划,打算用3年时间完成745个庭院3365幢房屋的改善。庭院改善的实施,使得改善工程从“家门口”延伸到了“墙门里”,改善内容涉及建筑、市政、绿化等22项整治内容,能让全市55.5万人受益。为实现改善后庭院的长效管理,今年又新增加了安装小区治安监控设施和房屋单元防盗门、配置小区物业管理用房和消防栓、拆违建绿等内容,使改善内容增加到27项。改善工程虽然得到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但是被誉为“螺丝壳里做道场”的背街小巷和庭院改善,工程虽小但点多、面广、影响大,事事处处、点点滴滴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实施起来难免众口难调。为把好事办好,杭州市城管办始终坚持以民为先,尊重民意,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建立了“四问四权”民主促民生机制,即问情于民落实知情权、问需于民落实选择权、问计于民落实参与权、问绩于民落实监督权,并落实到各项改善工程中。如在项目立项前必须100%入户调查,2/3以上居民赞同改善的才能开始立项。对弃权和不赞成的居民进行再宣传、再调查,弄清楚为什么,争取更多居民的理解、支持。把做深民意调查作为宣传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参与的重要环节。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裴长洪认为:“杭州市以庭院改善为试验田建立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旗帜鲜明,思路清楚,程序严谨,制度健全,科学合理,实用可行,在理念、载体、程序、方法和内容上都有创新和突破,操作性强,有利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
道路修缮、
“两亭两杆”整合——
细节为王,
城市美学蕴涵其中
今年5月,环城西路和解放路率先完成道路修缮和“两亭两杆”整治试点。说起这项民心工程,家住杭州环城西路38号的徐大妈颇有感触。修缮起初,徐大妈以为又要跟以往一样,工程施工既影响交通又打搅居民生活。可是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几天下来,她顾虑的情况一直没有发生。后来,徐大妈特意留心观察了一下,原来要阻碍交通的工程都是放在晚上10点以后进行,打扰居民晚上休息的工程却放在了白天进行。徐大妈逢人便说,这次道路修缮施工,政府考虑得真周详,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放在了第一位。
杭州市城管办在实施道路修缮和“两亭两杆”整合工程中,坚持最小干预,最少扰民,最大整合,最大节约原则,按照城市美学的要求,推进“两亭两杆”整合和户外广告整治,从亭、杆、箱等细节做起,改善品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譬如解放路绿化隔离带比较窄,各类亭杆箱设置比较多,严重影响市容秩序和视觉,阻碍绿化生长。对这一节点,杭州市城管办分别与绿化、交警、路灯、公安、执法、电力、公交、邮政、华数、网通、联通等17家单位进行了专项对接,明确道路沿线每个亭、杆、箱的落点定位和整合方案。通过拆除非法广告,迁移各类箱体,拔除和合并部分杆件,实现最佳视觉效果、最大绿化面积。
最大节约原则体现在用材上,坚持“破什么修什么”、“两亭两杆”整合“换牌不换杆”原则,利用原有的成品和半成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环城西路2005年结合体育场路、凤起路、庆春路整治铺设的花岗岩道板、2007年结合教场路背街小巷铺设的荷兰砖以及去年结合庭院改善铺设的花岗岩道板都一律保留。
如今,修缮后的解放路、环城西路,美学元素蕴涵其中,视觉污染大为改观,景观效果明显提升,美感体验大大凸显。今年还将完成莫干山路、南山路、凤起路、丰潭路等58条道路修缮和“两亭两杆”整治。
(下转第14版)
(上接第13版)
关键词
数字城管——
在您身边,为您服务
杭州市自2006年开始实施数字城管,是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之一,第一个被建设部验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万米单元网格划分和城市事部件管理,建立面向对象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形成信息采集、问题处置、监督评价等回路系统,以改变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信息滞后、管理被动、职能交叉、管理粗放等问题。
3年来,杭州市城管部门坚持“数字城管在您身边、为您服务”的宗旨,围绕“三个第一”目标(即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数字城管面积从192平方公里拓展到240.88平方公里,成为杭州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杀手锏”。建立了统一受理、层级协调、按责处置的运行模式,强化部门间合作、协同意识,弱化行政式派遣、处置,建立了市、区友好型协作关系,突出了城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在第一时间协调处置市、区边界盲区等问题,全面履行“监督”与“指挥”两轴互动的职责。
目前杭州主城区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政府花钱买信息,“养事不养人”,对采集信息公司严格管理,严控漏报、错报、失报现象和虚假信息,克服了过去“发现问题靠举报,解决问题靠批示,处理问题靠突击”等弊端,强势推进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开放向闭合、由静态向动态、由突击向长效的根本性转变。据测算,大大降低了数字城管成本,市场化运作与直接雇员的绩效为1∶3.47。
杭州数字城管建设借助政府外网,整合实现与市区各部门、街道、社区等互通,终端1069个,与公安、桥梁在线、地下水资源在线、城区防汛决策等系统对接,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今年上半年,数字城管共发现问题285.3万件,解决213.1万件,问题解决率由起初的46%提高到目前的99.87%,问题及时解决率由26.7%提升至94.14%。同时24小时开通12319城管热线,受理咨询、投诉42777件,处置满意率99.7%。事件的处置平均用时由建成初的一天以上缩短到3.17小时,部件单件问题处置的平均时间由一周左右缩短到现在的14.67小时。现在数字城管一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量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量。
当城市好管家
为百姓谋福利
——杭州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工作记事(下)
防汛抗台应急保障——
当台风暴雨严寒袭来,城市依旧美丽
关键词
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处置紧急突发事件是现代城市管理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和检验一座城市管理韧度及水平高低的重要标签。在一次次的台风、暴雨及其自然灾害面前,杭州城管人始终以“科学的态度、顽强的拼搏精神”,呵护着杭城这座幸福的家园,向杭州人民提交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今年8月上旬,第8号台风“莫拉克”袭击我省,杭州出现特大暴雨。面对“莫拉克”的“肆虐”,杭州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提出“四不一正常”要求,即江河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城镇不进水、人员不死亡,确保城市生产生活正常。城区防汛迅速行动,制定防汛抗台应急预案,建立专业抢险队伍,落实物资储备保障,按照“一点一方案”要求,确保抢险方案、人员、物资和器材到点到位。主城区共组织专业抢险队伍6886人,准备汽油泵电泵4383台、发电机45台、运输车235辆、编织袋21.8万只、铁锹5400把、泵软管7.8万米,39个重点监控点共配备了工程抢险车194辆、公交车20辆、沙包12500多只等物资。加固各类广告牌、店招店牌501块、拆除有安全隐患的广告174块;加固行道树木12711棵,清理倒伏树木254棵。转移危旧房、地质灾害点居民195人。基本实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不一正常”、“主城区居民家庭零进水,道路积水3小时排除”工作目标。不仅是“莫拉克”,近年来杭城先后遭遇了2007年的“韦帕”、“罗莎”台风以及今年的“7·24”暴雨,尽管来势汹汹,但杭州城管人奋力保卫家园,使得风雨过后的杭城显得更加清新、美丽。
市民对2008年初的那场特大冰雪灾害还记忆犹新。抗击50年一遇的特大冰雪,杭州城管人更是毕生难忘,冰雪灾害给杭城的道路、桥梁、隧道、公交、燃气、供水等市政公用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困难面前,杭州城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发扬连续团结拼搏精神,奋战7昼夜,出动人员31万人次,清扫车2600余辆次,高压冲洗车600余辆次,抢险车2200辆次。清除道路6000余条,清扫道路面积7500余万平米(重复清扫数),调用草包和麻袋18万余个,工业盐1000余吨、融雪剂近300吨;排除交警反映的问题700余个,清理树木(断杈)1.4万余棵;撤离危旧房人员2200余人,撤离工棚近2800人,危旧棚倒塌251处,公交、供水和供气正常安全供应,保证了城市的正常运行。
每逢佳节,当千家万户团圆相聚的时候,城管人却因为城市的需要,必须奋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以确保市民安心舒心过节。2008年10月25日,国际烟花大会在钱塘江边如期举行,人们完全沉浸在绚丽璀璨的烟花之中,而等候在烟花大会会场周边待命的广大环卫工人却无暇顾及,随着最后一响烟花在空中消散,人群陆续离散,身穿反光背心的环卫工人马上手脚麻利地投入到道路、绿化带的环境清扫工作中。由于天气下雨,给清扫保洁带来了难度,环卫工人冒雨一遍又一遍地清理着垃圾,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头发浸湿了,衣服浸湿了,可大家顾不得那么多,冒雨奋战4小时,终于在10月26日零时前全面完成了钱塘江两岸的环境清理保障工作,清运垃圾70余吨。为给烟花大会当日的城市环境“加分”,杭州城管共出动了1600多人、22辆压缩车、25辆机扫车、19辆洒水和冲洗车、12辆吸粪车,并在现场设置流动厕所220座,车载式流动公厕2座,公厕导向牌80多个,垃圾桶450只,赢得了中内外游客和杭州市民的一致好评。今年新中国60华诞,杭州市民期待已久的中山路即将开街。9月27日,中山路开街的前三天开始,杭州城管为确保中山路顺利开街,以最清洁、有序的街容环境迎接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到来,每天有116名环卫工人进行全面保洁清洗,并投入4辆高压冲洗车、2辆小型扫路车,清除路面积尘、积污,以确保道路清洁见本色,做好开街准备。作为应急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杭州城管在西博会、休博会、重大节庆假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环境保障工作,以确保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安全生产、稳定供应、优质服务,确保省市重要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
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
破解清洁卫生难,得靠你我他
关键词
3年前,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合力打造“清洁、清静、绿色、亲水、无视觉污染”的“国内最清洁城市”目标,这项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杭州市城管部门从分类保洁着手,按照统一标准、分类管理、以类定费、按质核拨的原则,运用“城市清洁度”指标来量化城市保洁工作,对主城区道路保洁情况实行无休日每天检查,将保洁质量与保洁经费补助直接挂钩,建立责任追究制,公示各区每月清洁度,深化和拓展了“四化”长效管理、“清洁杭州”的内涵。主要道路和“窗口”地区实行24小时保洁,市区“四化”长效管理覆盖率达到97%。
同时,坚持整管并举、堵疏结合、严管重罚,与城管执法部门“无缝链接”,合心合力,重点开展垃圾乱扔、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小广告乱贴、广告牌乱设等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前几年,被人们视作“牛皮癣”的小广告,曾在杭州市区泛滥成灾。杭州市城管部门改变了以往环卫部门“单打独斗”的措施,采取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管住源头、综合治理的整治方案。城管队员或普通市民看到有人张贴“牛皮癣”,将其扭送到派出所。城市管理执法队员在巡查中发现“牛皮癣”,先将电话号码抄送市局,进入“温馨语音提示”程序;对屡教不改者,再将“牛皮癣”上的电话号码交由电信部门采取停机措施。另一个高招就是实行市场化的属地管理,由杭州市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向社会公开招标聘请50家清除“牛皮癣”的保洁公司,对张贴者实行前贴后清,使“牛皮癣”因生存期太短而失去广告效应。
今年是杭州市实施广告牌乱设整治行动计划的第3年,也是最后的决胜之年,杭州市城管部门办集中力量,通过“地毯式”排查,对严重影响城市环境、构成视觉污染的31395块广告牌(不包括店招店牌)进行专项整治,坚持“属地为主,块抓条保”的原则,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采取整合一批、取缔一批、保留一批、规范一批等举措,按照先“顶天立地”,后店招店牌;先试点道路,后全面推进;先修缮道路,后其他道路;先道路后街巷的整治程序,强势推进。
据了解,以前“清洁杭州”是破解“七难”问题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而如今已成为破解“七难”问题中最成功、最得益的。
本栏撰稿:易 星 邱 霞 潘连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