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辉煌浙江60个发展样本

文章导航

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长兴

  解码绿色发展之路

  2009年,长兴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首次跻身前50名,排名第46位。近十年来,长兴县创造了两个令人赞叹的速度: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另一个则是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和改善的速度。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很多地方还抱着“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时,长兴县没有沿袭这条道路,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较好

  地汲取了“苏南模式”与“浙南模式”的精华,解开了催动县域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密码”,从而在发展的道路上更理性、更科学。

  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从全国百强县之外,一跃跻身全国百强县前50名,从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之一到国际花园城市,近年来,长兴县创造了两个令人赞叹的速度: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另一个则是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和改善的速度。

  这两条速度曲线的走势和交汇,呈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之路。

  十年磨剑

  首获国际花园城市桂冠

  2008年11月10日晚,东莞,长兴县一举摘得当年的“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颁奖典礼后,面对2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县委书记刘国富这样回答他们对遗产、环境的保护:每年县政府都要为前者拿出年度财政的3%,为后者拿出年度财政的8%。

  虽然如此,这个浙北小城捧回“环境可持续发展奖”和“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多少还是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几年前长兴县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难以想像,这么一个污染县会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的桂冠。

  但在刘国富看来,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几年前,面对水泥、建材、蓄电池等高能耗、重污染产业造成的突出矛盾,长兴人确实痛苦了好久——这些消耗资源的产业短期收益高,地方财政对它们的依存度也高,但造成的污染、激起的社会矛盾同样很大。

  痛定思痛之后,长兴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产业整治。

  如今的长兴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转身,一跃成为浙北地区耀眼的“经济明星”。

  她的成长让人们相信:污染和发展并不一定是硬币的两面,“鱼”和“熊掌”同样可以兼得。

  “不发展”会议引爆“治污风暴”

  提起长兴,不得不说其悠久的石灰石开采历史。

  早在春秋末期,吴王阖闾就在此取石筑城。元末,朱元璋部将耿炳文攻克长兴时建元帅府,也大规模地在当地开采取石。

  一种普遍流传的说法是,长兴石灰石的碳酸钙含量高达98%,为全国罕见。有人曾作过试验,外地的石灰最多悬空粘连5块砖头,长兴的石灰却可以悬空粘连7块砖头,其“优质”程度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长兴县引进上海的资金、设备,成立了专门开发石灰石资源的建材工业公司和矿产公司。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权力下放,石灰石资源开采强度逐渐增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县陆续办起石矿、水泥厂、石灰窑、建筑队、石粉厂、水泥预制场、砂厂等厂矿200多家。水泥产业成了长兴的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开发,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那时候只要一刮风,屋里屋外全是漫天的烟尘。天是灰的,地也是灰的。”从小生活在长兴的出租车司机王建明说。

  类似的情景在长兴县许多矿山、水泥企业密集的乡镇频频出现。不久后,部分发展纺织、蓄电池、耐火材料的乡镇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空气混浊、水体污染,逐渐释放的污染信号困扰着长兴县。

  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痛下决心:“宁可GDP增长少点,也不能牺牲环境。”

  紧接着,2004年,长兴县召开了震惊全省的“不发展会议”——“关、停、转一批企业”,决定用铁的手段、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治理污染。

  一场“壮士断腕”式的产业治污风暴,在长兴刮起。

  卷入“整治风暴”的包含了全县所有支柱工业产业——纺织、建材、耐火材料等,这些都曾经是“粗放型增长”的代表。

  耐火行业100多座烟囱几乎在一夜之间停止冒烟;紧接着,以开采总量压缩20%为主要指标的矿业整治,上万台喷水织机实施“休克疗法”的轻纺业整治等,也一一拉开序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蓄电池行业,170余家企业,关闭了117家…… 

  为此,长兴付出的代价是——全县GDP减少数亿元,财政收入减少1亿元。

  提档升级、延伸产业链

  然而,长兴县坚定信心要把这场“治污风暴”刮到底。

  为了更好地推动行业专项整治和将落后产能淘汰,长兴县逐步加大力度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延伸产业链。

  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对环保治理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4%的奖励;在规定时间内自愿申请停产的企业,给予1万至5万元的补助;对改造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档次的,给予相应的奖励。

  建材、纺织、蓄电池等老产业纷纷围绕着这一绿色“内核”步入了转型轨道:

  “吃”的是页岩、石英砂尾砂、煤矸石、淤泥、垃圾废渣等不可利用资源,“吐”出来的是节约、环保、节能的“绿色建材”,浙江特拉建材公司的新产品比起实心粘土砖来,每年可节约土地资源100亩,还能满足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要求。

  纺织重镇夹浦,除了轻纺自身的设备更新、技术升级,还催生了环保行业,继几年前投资兴建污水处理厂之后,夹浦镇酝酿许久的生活垃圾焚烧热电工程,也在人们的期盼中正式启动。

  蓄电池产业由原来的单一铅酸蓄电池向铅酸类和镍氢类、锂离子类等新型电池类拓展,产品应用领域从电动自行车向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延伸;机电行业向多领域快速拓展;汽摩配件、电器制造、节能灯等新兴行业发展势头趋好……

  结构调整并没有使有关行业走向低迷,反而促进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一大批企业通过“腾笼换鸟”,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整治改变了长兴‘小、散、乱’产业格局,大大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企业竞争力。”长兴县委书记刘国富说。

  “风暴”过后,长兴县不仅摘下污染的帽子,还摘取了湖州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冠军。在“全国百强县”的榜单上,从2002年的第107位升至2005年的第56位,到2009年长兴县继续跃升至第46位。

  筑巢引凤

  打造绿色产业平台

  在治污、推动企业提档升级的同时,长兴县还敏锐意识到,光靠长兴县自身的力量,很难飞速提升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借外力发展。他们举全县之力“筑巢引凤”,打造绿色产业平台,招商引资。

  长兴花重金聘请了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对长兴开发区工业企业的布局、商业居住、物流配套、交通组织、区域道路和绿化分布等进行了规划设计和开发,并对引进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05至2007年,长兴在否决了近200个项目之后,一批环保意识强、节能减排明显的项目大幅度增加,“大好高”项目纷至沓来:“海信”迁来了空调生产基地,“诺力”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托板车生产基地,“巨能体饮”建成年产10万吨功能性饮料生产线……

  长兴县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入住开发区的企业有“三高”——投资密度升高、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层次调高。其中,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80%,电子产业占了经济总量的1/3。

  与此同时,长兴工业的另一只轮子——民营经济,也同步高速旋转。

  2004年,在大力治污的同一年,长兴县政府又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突出“政策推动、上下联动、金融助动、市场带动”,主抓“营造环境、扩大规模、吸纳资金、培育市场”,掀起“激活民资”的新高潮。

  如今的整个长兴,已然形成了家庭微小企业、中小企业、大企业“草、灌、乔木共生”的经济生态。

  “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十年巨变。长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县域样本。

  长期以来,在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处太湖西南岸而被誉为“太湖明珠”的长兴县,非常特殊。

  因为土地资源丰富而肥沃,它历来是国家的“粮油大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浙江省的“产油大县”。

  但当工业文明传播时,这颗太湖明珠却因为它的优势而落后。过去的长兴,有的只是低效的传统农业、粗放型的小工业。这些工业曾经为长兴带来财富,但却让整座县城尘土飞扬、垃圾满地、污水横流……

  然而,1999年,从长兴作为开放城市发展十年之后,长兴发生的巨变,令人刮目相看。

  十年时间,招商引资、激活民资,长兴已形成电子、电源、电器、机械、装备、器械和新型纺织、服饰、建材三大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产业。来自美、日、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跨国企业频频在此落户生根,仅在2008年,长兴县就一口气引进了5家世界500强企业。

  如今,长兴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经济更发达了,人与自然更和谐了。

  长兴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让长兴县尝到了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甜头。

  在踩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跷跷板”的同时,长兴的发展模式也迅速地从“环境换取增长”转变到“环境优化增长”。经济发展不减速,生态环境大改善,这是长兴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生动写照。

  长兴的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见证浙江发展 展示新中国辉煌


浙江日报 辉煌浙江60个发展样本 00011 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2009-09-30 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12;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26;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24;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22;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23;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17;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18;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19;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20;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07;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21;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05;浙江日报000112009-09-3000013 2 2009年09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