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钱塘江

青春之歌

□薛家柱

  

  1959年,恰逢十年国庆,共和国正年轻,我也年轻,在杭州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就读,当属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华。

  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电影界拍摄了一批献礼影片:《老兵新传》、《青春之歌》、《林则徐》、《聂耳》、《林家铺子》、《杨门女将》等。国庆节3天,让我们好好享受电影大会餐,一部接一部地观看,把穷学生不多的零用钱全花在电影上。受此启发,我们这群爱好文艺创作的大三学生,就异想天开地想把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改编成话剧,在舞台上演出。那真是敢想敢干的年代啊,说干就干,在裴正琮同学领衔下,很快将剧本编写出来了,并由他担任导演。演员就从全年级同学中海选。因为我们这届学生不少是从部队文工团转业,也有从专业文化团体考入,不乏这方面人才。

  这件事得到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校团委书记杨招棣异常关心。他曾到前苏联共青团学院考察,了解苏联大学生校园文艺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他赞成一般演员由同学饰演,女主角林道静则建议由外文系青年教师翟燕芳担纲。男主角余永泽本由我们班上一位男同学担任;但后来和翟老师演对手戏时感情出不来,临时改请浙江话剧团的史崇仁来救场(后改由张维国),张维国还协助导演。史崇仁、张维国毕竟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刚毕业的高材生,很快把剧本背熟,进入了角色。排练休息时,大家一边围着火炉,搓着冻僵的手脚;一边听张维国朗读苏联小说《一封未发出的信》,真把我们这些业余演员迷住了,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台词、如何细腻表达感情,我们这群少男少女成了他忠实的粉丝。

  《青春之歌》正式在校内演出了。那几晚大礼堂兼大饭厅里人山人海,观者如堵,连桌子上都站满了人。演出得到全校师生的热情赞扬和喝彩,谢幕后观众还久久不肯散去,成为杭大校园一大盛事。消息很快在社会上传开了,各单位纷纷要求《青春之歌》能到他们那儿演出。我们就在省军区礼堂连续公演了半个来月。虽然票价极为低廉只收取一角五分钱,但还是不能满足杭州广大民众的要求。于是,在一段时间内,杭州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都津津津乐道杭大演出的《青春之歌》,林道静、卢嘉川成为他们的青春偶像。卢嘉川扮演者陈坚同学挺拔的身材、潇洒的风姿、动人的谈吐,迷倒了很多青春少女;特别是他身穿长衫、脖子上披着长围巾,临风一站,在高台上的长篇演说,博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就连扮演王晓燕的李如珍同学,也在半个月内收到雪片般的求爱信。

  这就是在共和国的青春岁月,我们这些青葱学子对祖国十年诞辰的赤诚献礼。在《青春之歌》的创作和演出中,我们看到了文艺的力量和作用,正式踏上了创作和研究之路。陈坚成了著名的戏剧教授,裴正琮也到浙江话剧团当编剧,演戴瑜的娄瑞槐分配到杭州话剧团后调舟山越剧团,李如珍成了全国普通话特级语文教师,我也开始了影视剧创作。浙话的史崇仁则成了聂荣臻特型演员的专业户,张维国更是浙话的台柱子,在《鲁迅》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惜英年早逝。在杭大校区(即现在的浙大西溪校区)拆除前,我和裴正琮曾约史崇仁与翟燕芳老师,重新相会在杭大校园。虽然今天我们都已银发满头,但我们都曾经年轻过,我们的共和国更是青春不老,我们的心与祖国一起永远高唱青春之歌。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青春之歌 2009-09-11 48256F32002924A64825762A00025A4C[A1-章瑞华≈B1-章瑞华] 2 2009年09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