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栏报道

陈坛根一家三代见证了龙泉青瓷从没落到兴盛的变迁——

千年青瓷:再夺千峰翠色来

  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品中的一块瑰宝。它发端于三国两晋,盛极于宋元,于清末逐渐走向没落,随国家命运跌宕起伏。

  青瓷静默,但岁月有声,从陈坛根一家三代人的经历,可以看到龙泉青瓷这项传统工艺由凋零走向兴盛的全过程,并从点滴处感受到6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见习记者 吕玥 龙泉市报道组 周华俊

  新中国的成立,给濒临断烧的

  龙泉窑送来希望之火

  青瓷是瓷器的最早形态,精美的青瓷工艺品釉色青碧,釉层厚润,可与翠玉媲美。人们常用“千峰翠色”来形容青瓷之美。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技艺达到巅峰,成为青瓷翘楚。不过,从明朝开始,龙泉青瓷每况愈下,至清末,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陈坛根的父亲陈裕行出生于1913年,当时龙泉青瓷衰败至极,可陈裕行还是跟父亲学了这门手艺,希望以此养家糊口。

  “那会儿只有一些小窑还在生产,烧的基本上是日用瓷,老百姓过年时候要换碗碟了,才来买点。”陈裕行已经去世,解放前的景象是陈坛根小时候听父亲和其他长辈们说起的。

  “烧瓷是个累人的活,”陈坛根说,当时不仅制瓷工艺落后,而且运输条件也很差,“没有电,有些设备靠水力,有些就全靠人力,脚踩手转。送瓷出去用的是独轮车,一路颠簸推到江边,再走水路。”

  然而,苛捐杂税逼得不少瓷匠连这样辛苦的活都干不下去,只能流浪到福建等地以乞讨为生。

  多少制瓷匠人日夜盼望转机。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惨淡的龙泉窑送来了希望之火。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龙泉成立瓷业工会,大量流浪在外的制瓷艺人被召集回龙泉。

  陈裕行受到巨大鼓舞,办起了自己的窑厂。全家老小加上雇用的4个工人,干得热火朝天。幼年的陈坛根就是在父亲窑厂里烧出人生中第一件瓷器的。

  1957年,令人振奋的消息再次传来,为了重兴传统工艺,周恩来总理下达“要恢复历史五大名窑生产”的指示,浙江省成立了由8位专家组成的仿古小组,给恢复中的龙泉窑新添了一把火。

  几代制瓷匠人重兴龙泉窑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老当益壮的陈坛根,参与了

  龙泉青瓷在新时代的再次崛起

  1957年6月,国营龙泉瓷厂在龙泉市上垟镇成立,这是龙泉青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坐标。在这里,龙泉青瓷产业在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了很大发展,无数荣誉在这家大厂诞生。

  陈裕行也同时加入该厂,历任分厂车间主任、技术厂长,见证了龙泉青瓷的重新壮大。

  1959年,瓷厂为国庆十周年生产宴会用瓷;1964年,龙泉青瓷恢复外贸出口业务,瓷厂接到大量订单,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良好口碑;1972年中美关系回暖,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来华访问,瓷厂又为杭州接待尼克松赶制了30套餐具。

  经过全厂技术工人的数年努力,失传七百多年的哥窑和失传三百多年的弟窑青瓷技艺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回忆起大厂的辉煌岁月,1964年进厂的陈坛根十分自豪。当年陈家几乎全在厂里工作,干了30多年,他亲眼见证了瓷厂的不断壮大,当时龙泉整个青瓷行业的出口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一些青瓷艺术珍品还纷纷进入国家最高殿堂。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有青瓷行业传统经营模式的弊端终于暴露出来,“吃大锅饭,调动不起积极性,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90年代初,龙泉青瓷行业已经逐渐出现了国有、集体、私营并存的格局。1996年,时任分厂书记、年近半百的陈坛根作出大胆决定,拿出全部家当买下一块60多平方米的空地,盖起厂房,拉上家人,招来工人,决心自己闯一闯。

  1998年,他完成了第一笔大订单。“当时就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老陈这样比喻。接下来的几年里,陈坛根的步子越走越稳,瓷厂也越办越好,于是他趁热打铁,又投资200多万元,买下国营老厂一幢300多平方米的老办公楼和4亩多土地,全面扩建。

  老当益壮的陈坛根,在亲历了龙泉青瓷的恢复壮大后,又参与了龙泉青瓷在新时代的再次崛起。

  青瓷文化史上第二个高峰期到来,

  几代青瓷匠人梦想成真

  如今,上垟镇老瓷厂的入园企业已经达到了12家。陈坛根当年的小作坊早已废弃不用,代替的是一个新兴的青瓷企业。在这个企业里,陈坛根与儿子陈华负责生产,女儿和女婿李邦强负责销售。

  1975年出生的陈华现在已是龙泉青瓷技术的拔尖人才。不过时光倒流到1997年,大学刚毕业的他却不愿回家做青瓷。高中三年,家住上垟的陈华目睹了不少国有瓷厂纷纷倒闭,因此,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他选择去深圳一所学校当陶艺老师。

  “当时看,龙泉的青瓷行业前景不大好。”陈华坦言。

  不曾想,短短十年,龙泉青瓷又一次崛起,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这让陈华看到了希望,并下决心回家,按他的话说:“回来,就是打定主意把父亲做了一辈子的青瓷继续传承下去。”

  现在,陈家经营的龙泉古窑瓷厂主要生产传统艺术陈设瓷,兼营日用瓷。一直跑销售的李邦强告诉记者,“这十年来,青瓷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做日用瓷多,现在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买工艺瓷做装饰、收藏工艺瓷的普通老百姓越来越多,我们也做得多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复兴龙泉青瓷文化,当地政府也不遗余力。上世纪末,龙泉市政府为了重振龙泉青瓷和宝剑产业雄风,专门建设了青瓷宝剑工业园区。2000年起,市政府又每年带着青瓷宝剑企业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开精品展,还连续举办了三届龙泉青瓷宝剑节。

  接下来,又有一座龙泉青瓷宝剑大师园即将建成,新园区占地面积达到526亩。陈坛根一家的青瓷事业又有了新阵地,这一回,陈坛根投资600多万元。李邦强笑着说:“岳父当初创业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能做到今天这么好。”

  6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龙泉青瓷企业已达130多家,年产值2亿多元,从业人员3000多人,产品远销五大洲。从断烧到国营大厂,到现在蓬勃发展的百余家企业,龙泉青瓷不仅得以恢复,还得到了历史性的复兴,形成了中国青瓷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

  1998年10月,中国邮政首次发行的陶瓷系列邮票中的第7套就是“龙泉窑瓷器”;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还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浙江日报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栏报道 00003 千年青瓷:再夺千峰翠色来 见习记者 吕玥 龙泉市报道组 周华俊 2009-09-09 浙江日报000032009-09-0900021;48256F32002924A64825762B0032AE83[A1-吕yue≈A5-周华俊≈B1-俞剑弘] 2 2009年09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