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辉煌浙江60个发展样本

义乌市创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模式

  义乌市

  YIWUSHI

  创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模式

  义乌新农村建设历程

  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农村开始尝试旧村改造试点。2001年,出台《义乌市旧村改造暂行办法》,明确了旧村改造的规划、用地、审批程序等内容,指导和规范村民进行旧村改造。

  第二阶段:实施“小五化”阶段

  2002年,出台《义乌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并在农村开展了以“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小五化”建设。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阶段

  2003年7月,出台被誉为全国城乡一体化行动的第一纲要的《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提出“四个区、三步走、二十年、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以城乡交通、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行动。

  第四阶段:全面兴起建设新农村热潮阶段

  2006年,出台《义乌新农村建设二十条》和《义乌市新农村住房建设实施办法》,突出抓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等五项任务,并全面实施绿色村庄工程和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切实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第五阶段: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攻坚阶段

  2008年9月,被浙江省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两转一保”(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着力在破解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出台了《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义乌市“以承包权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实施办法》等文件,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宅基地换住房和城乡新社区建设模式等各项改革。

  

  义乌新农村建设主要成效

  义乌市共有151个村开展旧村改造,其中39个村已完成改造,538个村基本完成村庄整治,创建省、市各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59个;共拆除旧房1115万平方米,建新房1597万平方米;共有2.7万农户搬入新居,每年农民房租收入达18亿元。

  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

  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垃圾房716座,垃圾中转站34座,全面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

  在全市规划建设9个自来水厂,确保城乡供水管网能够覆盖到的村庄全面纳入水厂供水范围,全市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率达88.5%。

  完成了城乡一体的交通专项规划,中心城区至各镇(街道)之间已建成高等级道路,形成“10分钟经济圈”,市域范围内通村公路等级率100%,行政村通公交车率达到98%。

  实施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合理布局并规划建设了8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农村全面推行厌氧处理、小型沼气池处理、湿地治理等工作。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600万元,大力推进绿色村庄工程建设。

  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市财政支农资金连续多年占市财政总支出的1/3以上。自2002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拨付村庄整治及旧村改造以奖代补资金5.1亿元,带动农民建房投入达150亿元以上。

  全市已有54万人参加了城乡大病医疗保险,占城乡居民总数的87%;被征地农村居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五保、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达100%。

  实施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一条龙服务,2008年累计投入培训经费1350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2.8万余人,实现培训转移就业1.1万余人。每年安排200亩用地指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住房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

  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投入30亿元完成城乡学校软硬件改造,农村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完成率均为100%。

  建立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社区卫生覆盖面达100%。

  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扶持农村开展文体活动,共培育发展农村文艺表演队1600多支,建成832个标准篮球场和3000多处农村文体活动场所,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话通村率均为100%。

  义乌市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围绕把义乌建设成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分区分步推进农村建设和发展,走出了一条“跳出农业强农业、转移农民富农民,统筹城乡兴农村”的新路子,实现了“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政府得民心”的多赢,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义乌经验”。

  【义乌新农村印象】

  黛瓦片片盖白墙

  澈水潺潺映青山

  阡陌宇厦皆忙碌

  爽朗笑声溢满堂

  行走在义乌乡村,自然与清新溢满了心头。满目而望秀山碧水,瓜果满山垄,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这里隔离了令人窒息的尾气,这里更没有逼仄透不过气来的商业广告,义乌乡村悄悄地在晨曦日落间述说着千年的生生不息。

  村径曲折却洁净,房屋错落而有致,清清的塘水偶见小鱼小虾游过,十分野趣,村前屋后繁花若隐若现,常青落叶穿插其间,疏密有致。

  仿佛义乌乡村离城市生活很远很远,但当人们走进义乌新农村时又发现义乌乡村离城市很近很近。

  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全面小康村层出不穷;披红绣绿、各显风骚的特色生态村不断涌现;有着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村映照着一张张自信甜美的笑脸。义乌农民丰衣足食,义乌农村生机盎然,越来越多的义乌农村变成了新社区,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

  因地制宜 创新多种模式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锁定“三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省委最近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保增长的应有之义、扩内需的最大潜力、调结构的有效途径、重民生的战略重点和促稳定的基本保证”。

  今年是义乌市全面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义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一年。

  为此,义乌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措施和目标。

  总体思路:高低结合、功能分区、土地节约、环境改善、利益保障。

  主要措施:“三改”,即改传统垂直房安置模式为水平房安置模式、改旧有生产生活混用的村庄建筑布局形态为功能分区的布局形态;改沿袭多年的农村多点分散管理为集中统一的新型社区管理方式。

  主要目标:“三增”,即城市用地面积、农民住房面积、农民财产“三增加”。

  根据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四个区的不同定位,明确了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多种模式。

  “城中村”:以高层为主,高低结合,12层以上高层公寓规划建设用地的比例不低于60%,建设与国际商贸、国际会展、国际物流、国际文化等中心相配套的城市新社区。

  “镇中村”、“园中村”:以生活、生产功能分区改造为主,就近融入城镇和工业园区。

  “近郊村”:以空心村改造和村庄整治为主,改善村容村貌。

  “远郊村”、“山区村”:以实行“宅基地换住房、异地奔小康”为主,鼓励农户到就近城镇居住就业。

  推行高层、多层公寓

  提升城市品位

  以空间资源换取土地资源,综合权衡人口规模和公共设施配套,积极探索高层和多层相结合的改造模式,实现人口集聚、土地集约、资源共享、品位提高。

  

  镜头一

  稠城街道田畈村

  田畈村北临商城大道,西邻国际商贸城,全村共有121户314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

  去年12月,义乌市委、市政府将其确定为建造高层住宅的新社区建设新模式试点村。

  根据规划,田畈村将建造2幢17层及2幢23层的高层,占地面积为4748平方米,其中,一层为餐饮、商场、体育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二层为老年公寓,三层为办公场所、文化娱乐及多功能会议室。小区正中心为休闲公园,绿化率达38%。

  提及改造后的好处,村支书郭金林为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

  改造前,村庄面积为27000平方米,改造后,实际占地面积为22000平方米,节约了5000平方米,节地率达18%。

  改造前,人均住房面积为60平方米,改造后人均可达18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200%。

  改造前,房屋参差不齐,卫生环境差,改造后,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漂亮的楼房,整洁优雅的环境,村民的生活质量将大为改善。同时,高层套房可进入二级市场,可租可卖,老百姓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每个村民“身价”都将翻几番。

  为了让老百姓“建得起,住得起,富得起”,田畈村还预留了100多套作为造价补贴,由村集体统一拍卖后,按照各户面积的比例以货币补偿给每位农户。

  目前,改造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中,今年9月份拆除旧房,10月破土动工,2011年底4幢高楼将交房使用,届时田畈村真正融入城市之中,以后的田畈村村民只能从存留的旧照片中寻找当年记忆。

  在田畈村访问时,看到一对夫妻站在田畈村规划图前兴奋地指指划划:“我们卖掉这三套吧,喏,那三套可以挂广告牌,能租个好价钱,还是出租合算吧?”他们的言语吸引了我们一行人。

  61岁的骆珠莲告诉我们说,她家原来有6间4层楼,因为村里整体环境不太好,出入不太方便,看似这么多房子一年也就租3万元。而现在房子尽管还挂在墙上,已有外贸公司来“探行情”了,100多平方米的套房一年就能租3万余元。 

  按1:6的安置比例,她家可分到7套房子,建筑面积共计972平方米。按每平方米1万元的价格计算,一下子,她家就成了千万富翁。

  “在义乌做农民实在太幸福了!我们真是赶上好时光了。”骆珠莲爽朗地笑了。

  ……

  实施生产生活功能分区

  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通过开展生活用房与生产、经营用房相分离改造,既集约土地,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益。

  

  镜头二

  苏溪镇月白塘村

  月白塘村位于省级经济开发区——义乌工业园区内,由万春亭、月白塘、后高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143户358人,村民主要以经商为主,其中20%以上村民家里都办起了家庭工厂,属典型的“园中村”。 

  2008年12月,该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改革试点村和义乌市第一个“园中村”改造生产生活功能分区建设试点村。

  通过功能分区改造,月白塘村实现了“一减”“二增”。 

  “一减”即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原规划面积82.67亩,现规划面积51.01亩,与原规划用地相比,节地率达37%。

  “二增”即一是居住面积明显增加,二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从改造前的70.5平方米增至148.5平方米;原来房屋财产平均每户最多是40万元,改造后能达到150万元,增加了110万元。

  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标准厂房建设,并增设一定比例的配套用房发展物业经济,所得收益主要用于补偿公共配套、物业管理等支出。据测算,每户仅标准厂房出租一项就可增加年收入1.2万元。

  目前,一期工程6幢多层已顺利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2月底结顶,2010年1月8日交付使用。第二期3.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年底开工。

  烈日下,在月白塘新区施工现场,我们遇到了村民叶南良,他拍了拍沾满水泥灰土的裤腿:“不管厂子里事情有多忙,隔一两天我就要从城里跑回来看看工程进展。”

  原来,2001年村里土地被工业园区征用后,由于土地指标等原因,叶南良想拆旧房办新厂的心愿一直没有实现。于是,叶南良只好把家庭鞋厂搬到了城里,一年的租金就要10多万元。

  按照政策,村庄改造后,他将获得两套分别为140平方米、90平方米的多层套房,还有两套90平方米的高层套房。当下,周边的房产为每平方米7000多元,按此计算,他财产一下子就上涨了几百万元。他说自己与儿子一家都准备住在高层套房,“每天放眼看风景多美啊”。

  眼下,他正和亲戚叶南潮、叶竞锋商量着,准备一同把厂迁回月白塘的标准厂房来。

  老叶带着苦笑回忆道:“你不知道,原来在老房子办厂有多危险。有一户村民是办扑克厂的,火都烧了4次,幸好没大事,吓都吓死了。前些日子全市开展安全生产大整治,我们都担心今后办不成厂了,你想大厂区,我们建不起,租小厂房嘛经济压力又大。”

  “你问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回家’。不久以后,我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办厂了,这里不仅居住环境优美,而且生产配套设施齐全。政府这下帮我们化解了多年来的‘心病’,办实事办到我们心坎上了。”

  推进联片集中安置

  实现基础共建、资源共享

  在主城区范围内选择区位较优地块,推行多村联片集中建设,引导形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农村新社区。

  

  镜头三

  北苑街道凌云社区

  凌云社区位于义乌市区主干道机场路以东、宗泽路以西,是由游览亭、塘坦、高桥、后明塘、杨街、曹道等六个村整体搬迁组合而成。社区规划常住1828户,5025人,建房4600间。目前,已有1800户房屋结顶,占总户数的85%。

  游览亭地处黄土坡,植被不生,因此被戏称为“牛栏头”。而如今,游览亭也好,“牛栏头”也罢,都被“凌云社区”所取代,成为历史名词。

  村庄变了,环境美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日子越过越“洋气”……村民陈洵勤在社区里开了一家早餐店,生意非常红火,他说现在不仅年轻人自己不烧早餐,就连老年人也习惯到早餐店吃早点了;村民陈樟伟说他75岁的老妈“迷”上了跳健身舞,老爸每天傍晚到公园溜达,他自己则是乒乓球、篮球场上的运动健将。

  这里,打破了农村沿袭千年的宗族观念,没有了村与村的界限,村民以新的身份与面貌融入到全新的社区生活圈中。

  这里,参照城市社区管理,由村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他们无差别地享受着新社区的各种服务。

  凌云社区通过市财政划拨、街道配套、农民自筹等三种方式共筹集资金10.8亿元,除政府配套2.5亿元之外,其余资金由农民通过选位费等方式筹集。社区规划建设了菜市场、综合楼、卫生站、文化中心、小学等,安装了监控设施,引进卫生保洁、绿化、治安等专业化服务。

  “对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既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又实现了城乡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能。”北苑街道副主任丁益民如是说。

  开展空心村改造

  实现“零征地”、“少增地”

  实施以村庄整理为主的空心村改造,重点是畅通村内道路,拆迁危房、修缮旧房,着力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实现产业、生态、环保、自然有机结合。

  

  镜头四

  城西街道何斯路村

  访问何斯路?你先上我们的网站http://www.siluhe.com.cn看看吧。联系何斯路村的村委主任何允辉时,他在电话里抑制不住自豪地说道。

  是吗?笔者带着疑问点开了网站。

  先是带着浓重文化味的开言篇:

  何斯路村落如陶渊明笔下之“桃源”。

  村庄布局呈北斗七星,分别为拙朴的燕子坳古村落、历史悠久的明代古宅…… 

  今何斯路村,兴建水库,育林封山,保持生态,眼前芳草依依,落英缤纷,来人皆甚异之……是繁华义乌市的世外桃源。

  虚的看了,带着强烈的兴趣到了村里,感觉还真是不一样,扑面而来是浓厚的文化味及整洁的村庄构图。墙上点缀着活活泼泼的农民画,国家方针政策以图解的方式加以表达,荷花丛丛与牧童唱晚则是以浙派素雅水墨体现着村民的致远淡泊。

  何斯路村历史悠久,古建筑多且基本保持完好,这里,从明清开始到近年,一代代的建筑风格次第排列着。但同时村中间也有一些古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成为村庄一块难看的“疤痕”。

  基于村庄的实际情况,村两委适时提出了进行空心村改造。

  坚持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实施“三个一批”工程(拆一批,建一批,修一批)。

  拆一批:对村中无法改造的建筑实现拆除、搬迁,目前已对占地3亩的破旧建筑群进行拆除,涉及12户农户。

  建一批:提倡以徽派风格为主基调,由村民在原址上新建房屋,目前已有8户农户正在建房。村民建房由村里统一设计施工图纸,以求外立面与传统风貌相吻合,白墙灰瓦与周边青山绿水环境相得益彰。

  修一批:由村集体支持对明代古村落、连片旧房200余间进行维修保护,计占地5000多平方米,涉及到160多户,使其成为何斯路村的一大旅游亮点。

  村委主任何允辉说,何斯路今后要走的路是“吸引旅行社、都市敬老院、大型企业等组织人员前来村里休闲旅游,把何斯路村打造成养老休闲旅游观光特色村。

  眼下,他们村联动周边13个村,引进了熏衣草项目,种植带将绵延7公里,他们村还正在筹建农民会所,引进专业化公司进行管理运作,村民的菜地、池塘、山坡地等都能折合成股份入股。“农民星级服务”在这里将变成现实。

  看古村落、品农家酒、住农民宾馆、吃绿色养生餐、徘徊熏衣草花海,这一切与梦里的桃花源是不是有几分相近呢……

  深化“异地奔小康”工程

  实现宅基地换城镇住房

  力争用3年时间,通过集中安置、货币补偿安置、就近行政村安置等形式,使40个村8700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奔小康。

  义乌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山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推出了四大创新举措:

  每年安排专项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山区农民的建房用地;

  取消原来的垂直房安置,改为水平套房安置,大幅提高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安置面积。以每户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基数,按户内可审批人数,人均增计40平方米;

  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对下山搬迁和整体下山搬迁的村,市财政分别予以人均1.6万元、2万元的资金补助; 

  实施“三个允许”,即允许安置的水平套房可进入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允许“异地奔小康”农户享受与被征地农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允许在本市其他区域有合法房产的农户选择货币安置,即政府可给予人均6万元或8万元的补偿。

  

  镜头五

  赤岸镇杨盆村

  128户、262人的杨盆村地处义乌、武义、永康三地交界、海拔600米大山深处,进村的10公里山路,山高路险。

  尽管这些年,政府也投了不少钱,修通了上山的水泥路,有线电视、电话也接到了家门口,通过“小五化”改造,村容村貌也有了改善,但村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现在山上的毛竹也不值几个钱,有时连人工费都赚不回来。山上种的几亩高山西瓜,也要天天守着,稍不慎,就会被野猪偷个精光。

  因为农村学区调整,村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没有村校,所以在山下边陪读边打工成了杨盆村许多村民的生活常态。对他们而言,山上的泥房子只是一种象征,实际上有的村民逢年过节都不一定上山了。

  “这次政府出台政策,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脱贫,我们对此深信不疑。”村支书杨有林以自己为例逐条解读着“异地奔小康、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的政策。

  杨有林一家能享受此政策的为三口人,按每户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基数,人均增计40平方米计算,杨有林将拥有22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水平套房;按人均1.6万元补助标准,他将获得4.8万元的政府补助款,再加上4000元左右的旧房残值补偿。

  杨盆村村民围坐着,你一言我一语,争相亮出建房计划,他们对即将搬下山过城镇人的生活,心里充满着无限向往……

  本版撰稿 杨 萌 应元亮

  本版图片由义乌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提供


浙江日报 辉煌浙江60个发展样本 00004 义乌市创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模式 2009-09-07 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09;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11;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08;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19;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16;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07;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06;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1;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0;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15;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3;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6;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4;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8;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7;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9;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42;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30;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25;浙江日报000042009-09-0700045 2 2009年09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