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雷 云
本文提要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首要的最基本问题,是回答其他基本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可以从它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根本要义、阶级特性等诸方面去理解。
●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把它当作认识工具和方法来运用,从第一要义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把它的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区分开来,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即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指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即学风的问题。两者紧密相联、浑然一体,构成为我们经过实践和探索必须在理论上搞清楚的一个首要和最基本的问题。
一个首要的
最基本的问题
我们原来总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基本问题。这样的说法并不错,但尚嫌不足的是还没有揭示其前提和根本。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它们前面加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把三个基本问题进而拓展为四个基本问题,弥补了原有提法的不足,把我们党三十年来的理论探索及其成果,概括得更完整更准确了。
再作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四个基本问题,其实又可归纳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基本问题。因为党的建设问题和科学发展问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题中之义和固有内涵,说到底也是属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范畴。所以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不妨把四个基本问题简化为两个基本问题。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然,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共同创立者恩格斯的巨大理论贡献,以及马、恩的后继者们特别是列宁、毛泽东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这些观点和学说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即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其本义涵盖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关于社会主义,又称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它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社会主义即是马克思主义,如列宁就有“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提法,邓小平也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在狭义上,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其任务是“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用列宁的话来说,它是“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本文所讲的社会主义,是从狭义上说的。
由此可以认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相互关联而又层次不同的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整体、基础和本原,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内容和组成部分。所以, 只有首先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方能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方能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在四个(实质上是两个)基本问题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最基本、更重要的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弄清楚其他基本问题的前提和关键。胡锦涛同志“12·18”重要讲话把这个问题列于其他基本问题之前,正是说明它是我们党在理论探索中应当回答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三十年,我们党有过许多理论创造,集中表现为50年代中期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其后也发生过失误,尤其是“文革”中提出了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失误总起来说,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深入下去说,根子在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十年,我们党有突出的理论创新,集中表现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地然而是比较系统和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但是其基础和根源,是经过对国内国际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终于大体上搞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两句或几句话所能说清的,可以也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和方面去理解。
一是从哲学基础看,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科学世界观。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那种机械的、非历史的、非辩证的、因而是不够彻底和全面的唯物主义上,而是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从而使旧的机械唯物主义演进、升华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他还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其所以“完备”,在于它是由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融合的、“由一整块钢铸成的”统一体。这一哲学最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建立在其上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具有无可争辩的科学性。同时,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突出地强调了革命实践活动的作用,从而又使建立在其上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具有唯一的最鲜明的实践性。
二是从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部分有机地组成的完备而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的第一个部分是哲学。它是在旧唯物主义基础上加以革命性改造的、融入作为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的辩证法,并且使之贯彻到对人类社会和一切历史运动的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个部分是经济学。其核心观点是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个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即工人的那部分无报酬地劳动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的来源,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第三个部分是社会主义学说。当“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时候,反对这种新剥削制度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就立刻产生了,但最初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从而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则是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所有这些弊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和彻底地贯彻了全世界历史所提示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是有内在逻辑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只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才能为粉碎统治阶级的反抗而找出一种社会力量并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提供理论指南。这三个部分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就来源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三是从根本要义看,马克思主义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一元的生产力标准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观点是: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和一切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他们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著名论断,就是分析研究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得出的重大结论。其他关于阶级斗争、革命、建设未来新社会所作的一切论述、一切预测或构想,也无不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最根本依据。列宁坚决捍卫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生产力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还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忽视发展生产力,致使社会主义建设一波三折的严重教训,尖锐地提出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认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为了回答“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运用唯物史观一元化的生产力标准理论,先后提出含义一致,只是表述稍有不同的三个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最注重”、“基本原则”三个定语,都把马克思主义最终落脚到发展生产力上,点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指明了从总体上或终极意义上如何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真谛。这三个论断,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他的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观。正是在它的指导下,合乎逻辑地逐步回答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是从阶级特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穷人的理论”。
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显著特点。而实践性离不开阶级性,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实践是把资本主义旧世界改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是有强烈党性和阶级性的学说,它是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宇宙观;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一定意义上,它是“穷人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里就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列宁说过: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革命性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于是,这个理论就把科学性同革命性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了。列宁还说过“马克思主义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千万件事实所表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来判断‘利益’的”;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时也指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高度的科学性、强烈的阶级性、彻底的革命性,再加上唯一的实践性,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无与伦比的不可战胜性,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任何其他主义和学说都难以与之相匹敌的最具影响力和战斗力的理论。这一点,历史早已作出了证明,2007年以来发端于西方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继续给予了证明。
以上四个方面,都可以看做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但必须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而不能彼此孤立起来,这样才会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如果不因人废言,这段话倒不失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比较客观、全面从而原则上可以被接受的说明。
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本文开头已讲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的范畴;“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属于学风的范畴。前者固然是首要前提,因为没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谈何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后者也有关键意义,因为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都不起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科学的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做到以下三点似尤为重要。
其一,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认识工具和方法来运用。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供人们执行的处理问题的现成方案和公式,还是供人们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马克思说过: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恩格斯宣称: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认为整个“马克思学说”就是“完整的世界观”,又明确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作“伟大的认识工具”。毛泽东更是通俗地提出了“工具”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马克思创立了许多学说,如党的学说、民族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文学艺术理论等等,也都应当当作合用的工具来看待。”
什么是工具?工具就是方法,它的对立面是教义。对教义必须顶礼膜拜,方法则可以灵活运用。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是学习、领会、掌握它的立场和观点,把它当作认识的工具和工作的方法,而不是死背硬记它的条文和公式。固守它的条文和公式,充其量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掌握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则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地正确处理一切问题。“文革”期间,我们在理论上就是吃了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不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因而在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政治形势、干部队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出错误估量和判断的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拨乱反正中,遇到的问题犹如一团乱麻,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对它们都逐一加以妥善的处理,从而赢得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正是沾了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教义而是牢牢掌握它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
其二,从第一要义和精神实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主要是阶级斗争理论。其实阶级斗争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彻底解放的一种必要手段,怎么能把它等同于全部社会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呢?当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阶级斗争,把它看作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认为有文字记载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并没有把阶级斗争看成历史运动的根本动因,没有把他们的学说归结为阶级斗争理论。列宁也非常强调阶级斗争的意义,指出“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但是他并没有说“唯一”,更没有说“全部”;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只是“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显然也没有把阶级斗争当做马克思主义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把社会主义、更不用说整个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阶级斗争理论的意思。可见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认识陷于片面性和简单化了,加以误解和曲解了,结果是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把主张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当作所谓“反马克思主义”的“唯生产力论”来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从理论上把颠倒了的是非颠倒过来。他在回答“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时提出的三个论断,正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要义和精神实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前夕,他还进而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再次直截了当地指明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如果我们把发展生产力看做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真谛,那么就不难理解党和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新理论,以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现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改革开放。所有这一切,只有与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才能得到充分的论证,消除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会不会导致离开马克思主义轨道的困惑和疑虑,摆脱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和无谓纠缠。
其三,区别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它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之最一般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第二个层次是关于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未来新社会的那些最重要原理,例如关于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所有制和分配原则、消灭三大差别、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和辩证过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等理论。这些原理都是把它的世界观方法论应用于研究社会变革而导出的必然结论。以上两个层次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对于这些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否则我们的党和国家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了。但坚持不是机械照搬。正如马、恩自己说的,《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至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或公式,则是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具体情况作出的论断,对此绝不能拘泥固守,而应当根据新的情况和本国实际代之以新的结论和公式。列宁说得好:“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他还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个别结论区分开来,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回顾历史,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曾发生过种种偏颇,比如:对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式的理解,使之凝固僵化和扭曲变形;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就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作出的某些论断,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他们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涉及的一些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现象(例如发行债券和股票等),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统统姓“资”而与社会主义不相容;把“穷过渡”、“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搞“文化大革命”式的“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实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专政”之类的“左”倾观点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等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反思总结,重新探索,纠正了这种种偏颇,才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重大进步,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坚持;既要坚信不疑,防止理论动摇,又要与时俱进,防止思想僵化,同时开展既反对自由化又反对教条主义的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