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休闲

孔子题材不小众

电影《孔子》导演胡玫答问

  问:您有没有想过《孔子》这个题材会比较小众?

  胡玫:我觉得这个还取决于将来的宣传。大家也注意到了,像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于丹女士的《论语》讲座,观众对她的呼应程度是超乎寻常的。我想这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对于丹个人魅力的趋从,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观众对揭秘孔子、走近孔子的这种渴望。就是说,民间储藏着一种走近孔子的期待。你说的“小众”我不认同,当然也可能是我一厢情愿。但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这样一部全方位的有揭秘性质的展示孔子一生的巨片。我想它是能够带来观众的回应的。

  

  问:刚才您说孔子是现在很多人关注的,《百家讲坛》于丹的成功就是明证。但是看电视和看电影是不一样的,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掏钱去看这部电影?

  胡玫:对,电视和电影确实是不同的,我深知它们的不同,也深深地知道电影市场的残酷。所以,我必须尽我的全力规避可能发生的问题,尽量地把这部影片做得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觉得它是一个主旋律电影。尽量地创造一个好的口碑,让大家去看这部片子。孔子这一生实在是太丰富了,当我们不研究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当我们渐渐走近他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欲望,很想把我知道的这样一个鲜活的孔子,他所历经的那种磨难,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

  

  问:编剧陈汗也是《赤壁》的编剧之一,但《赤壁》的台词被人诟病之处很多,您有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胡玫:我认为一部影片出现的时候,成功与否不完全在于编剧。不是我贬低编剧的作用,我觉得我看到的吴宇森导演的这个片子,我想它是导演的想法,我不认为是编剧的想法。陈汗先生和我交谈的过程当中,我知道他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功力的编剧,在香港也是很优秀的编剧,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想到我们香港的编剧能够这么好地完成这个剧本。我很感谢他。

  我们最早做孔子的研究是在两年前。当时是准备做孔子的电视剧,做出60集的电视剧。从那个基础开始,除了陈汗编剧以外,我们还有一个编剧的团队已经在前面打造了个大概——我想算起来应该有3年的时间了。那个雏形也是在一直的送审当中,然后一稿接一稿,到后来的电影剧本几乎就是在一个月拿出一稿来这样频繁的修改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我想,这部电影如果我来把握的话,它不会出现像《赤壁》台词那样的一些问题。

  而一些有关趣味性的问题,我反而觉得吴宇森导演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他拍的是《赤壁》,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赤壁之战。可是所有人对他营造的悬念已经吊到了致极,这是他的成功之处,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像《孔子》这样一部电影,我觉得,如果不能够做到像我拍电视剧那样让大家激动起来,去不断地追踪它的结果,不能利用悬念这个杠杆吊起观众胃口而把这个片子完成的话,那么它就是失败的。

  

  问:那这部片子是会表现孔子的一生呢?还是一生当中的某一阶段?

  胡玫:基本上是从他17岁开始,一直到最后。

  

  问:刚才您说,这其实是第一次有人来拍孔子的故事,这是否意味着观众不会拿来与其他版本对比,选择演员也会轻松一些?

  胡玫:我想这应该是一把双刃剑吧。就是说,既是一个可以让我们觉得放下心来的理由——你不可以指责说历史当中的孔子就不是这样的,因为没有人可以指责;在另一方面呢,这部戏这个人物又是万众瞩目的,所以这个孔子又是至关重要的。

  

  问:要表现孔子这样一个道德楷模、文化思想的开创者,那么电影的商业性会体现在哪里?

  胡玫:我想它会有一些战争的背景。因为在那个时代确实是战争纷乱,有战争这么一个背景,但是不以这个为主。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孔子题材不小众 2009-08-28 48256F32002924A64825761D00284FAB 2 2009年08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