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教科卫新闻·经济新闻

人民日报近日载文批评拍卖市场的“汉奸文化现象”,提出——

收藏拍卖,有没有道德标准

  本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 在我国的收藏界和拍卖市场,不仅郑孝胥、周作人、胡兰成等身兼文化人的汉奸之书法大行其道,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纯”汉奸的手迹也时现踪影,形成一种“汉奸文化现象”,让人费解。

  1992年10月,中国大陆出现艺术品拍卖。1993年6月,郑孝胥的书法对联便出现在上海某拍卖公司的首届拍卖会上,汪精卫的行书立轴更是以高于估价上限60余倍的价格受到追捧。陈公博、周佛海、胡兰成的作品也在这几年开始进入拍卖。

  郑孝胥是伪满洲国的主要筹划者和干将;周作人抗战爆发后公开投敌;胡兰成是汪伪政权的宣传部次长兼法制局局长,近年,其与张爱玲的短暂婚姻得到一些人的关注;而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则是为天下人诅咒的大汉奸。这些当年因附逆叛国而为万人所指、如今依然为人所不齿的民族败类,其书法与手迹为什么会得到拍卖公司的关注、得到收藏界的眷顾呢? 

  中国历史上,宋代书法家中有两位蔡姓人士,一为蔡京,一为蔡襄,但是,“宋四家”人选的确定与排列,从南宋始即是今天公认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对于蔡襄书法的褒贬,无论何时何人,都同意这样的说法:蔡襄人品高于蔡京,故无论如何,人们都愿意“取襄舍京”。如此取舍不仅保持了书学传统的纯粹:书品即人品,也保证了道德标准的一统:厚德以载物。

  蔡京当年位列三公,权倾当朝,其书法也是名重一时,其奸臣臭名永在,故其书法因此而存世极少。蔡京是祸国殃民,郑孝胥是卖国求荣,理应罪加一等,可是,郑孝胥的书法交付拍卖数以千计,总成交额高达2000万元。这冷热反差,难道不能说明我们对于汉奸的清算还远远不够吗?难道不能说明艺术品交易中道德标准的模糊吗?难道不能说明艺术品投资与收藏中人类良知的脆弱吗?

  如今,社会稳定,政治宽松,我们可以拍卖和收藏赵孟頫、王铎的作品,因为对于他们当年的“投靠异族”(赵事元、王事清)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元朝和清朝只是少数民族当政,而非异类入侵;甚至我们也可以拍卖和收藏郑孝胥在投敌叛国之前的书法作品,可以拍卖和收藏周作人、胡兰成“作人”时创作的手稿,但是,对于他们“作鬼”时的故作矜持,对于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人附逆时的丑行遗迹,便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识之为宝。问题是,汉奸书法的拍卖量如此之大,收藏面如此之广,到了理应棒喝的地步了。

  我们有必要重复这样一个事实:侵华日军给中国人民造成了3500万人伤亡、6000亿美元的巨大损失……这个痛是永远的。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经济新闻 00009 收藏拍卖,有没有道德标准 2009-08-26 48256F32002924A64825761C002EBC69[A1-冯颖平≈B1-周静] 2 2009年08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