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千年古街、一个百年老字号、一户四世同堂的杭州人家……拥有浓厚杭州元素的汪昔奇一家四代,是60年来杭城变化的见证者——
镌刻在中山路上的杭城记忆
见习记者 吕玥 本报记者 朱海兵
一组浓缩杭城近百年来市井变迁的雕塑《四世同堂》,将在今年国庆期间,与整修一新的千年古街中山路一起亮相。
这是杭州第一次以真实市民为原型制作雕塑。世代生活在中山路、拥有一个百年老字号的汪昔奇一家,从110多户候选家庭中脱颖而出,成为展现杭州普通百姓人家近百年来生活变化的一个“范本”。
由盛到衰到重兴,曾经是南宋御街的中山路,即将成为杭州标志性的商业街。而作为见证者的“这一家人”,仍将在繁华的现代都市旁,继续印证岁月的沧桑,述说时代的变化。
见习记者 吕玥 本报记者 朱海兵
87岁老人吴儒珍的清晰记忆——
踩着高跟鞋从柏油路上走来,咯吱声里夹杂着繁华流逝的叹息
“我年轻的时候,这里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了,到处都是开店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卖什么的都有。”今年87岁高龄的吴儒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中山路俨然就是杭城的商业中心:去孔凤春香粉店买盒鹅蛋粉,到方裕和南北货店称点南货,到张允升鞋帽庄置顶帽子,去胡庆余堂买些膏丹参药……
事实上,地处杭州城市坊巷中轴的中山路,在南宋就是“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的御街。此后虽然没了这样显赫的政治地位,但一直是杭城的商业中心。
清末民初,作为杭州人逛街、购物首选去处的中山路,百货店、绸庄、布店、药铺、鞋店、扇店、茶楼、剪刀店、钟表眼镜店等,比比皆是,还几乎集中了杭城所有的银行、商会和新闻出版机构。
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抗日战争期间,吴儒珍的婆婆汪淑贞不得不关闭于1898年在中山路上亲手创办的元泰绸布庄,带着一家老小到绍兴避难。解放战争期间,中山路上的商家大多流离失所,遭受重创。重新开张的元泰绸布庄,已根本不可能重现当年作为杭城三大绸布庄之一的盛况。
解放后的1952年,绸布庄因实行公私合营而停业。汪家八九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大小的老房子里,靠吴儒珍丈夫汪冀良一个人的微薄工资维持生计。
“解放初期,生活很清苦,但一家人却很开心。”那一段岁月在吴儒珍的记忆中,依然是那么的美好,“旧时代做生意,老是受欺负。解放后,过日子就不用再担惊受怕了。绸布庄虽然关了有些可惜,但那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那时,我们时常感到热血沸腾,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使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
65岁长子汪昔奇的久藏夙愿——
穿着解放鞋从破旧老街走出,静悄悄中等待着时代发展的契机
1967年,23岁的汪昔奇,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为响应国家支援东北的号召,他毅然远赴辽宁鞍山钢铁厂工作。在家人依依惜别的目光中,他穿着解放鞋,静静地与老街道别。
那时候,杭城的商业中心逐步西移,中山路的重要地位渐渐被更靠近西湖的延安路和解放路所取代,往日的风华开始褪去。
1978年,国家恢复派遣留学生制度,鞍山钢铁公司按照政策选派赴日留学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汪昔奇脱颖而出,于1983年1月12日,踏上了留学异国的旅途。
在与家人的通信中,汪昔奇欣喜地得知,改革开放后的杭城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的心中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家业的传承、老街的复兴。于是,留学期间,汪昔奇稍有空闲就跑到日本当地的蚕丝被厂家参观学习。“那时我就深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丝被必将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然而,重见老街复兴的夙愿,更像是遥不可及的期待。汪昔奇说,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他每次回到杭州,都会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杭城的建设越来越快,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老街在衰败,甚至消失,中山路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
在“旧城改造”的历史车轮下,汪昔奇家的老房子与中山路上的一些老建筑一起被拆除,很多老商铺纷纷“转战”更时尚、更具有新生力量的延安路、解放路、武林路等。中山路上,难得遗存的一些老商铺、老民居散落在街区里,被新开的那些建材、五金店等包围着,显得异常的落寞。
汪昔奇说,当时全家人虽然有心在中山路重拾祖传家业,但看到这一场景,心里难免都有“铅华落尽叹沧桑”的粟离与惆怅。
36岁长孙汪鹏的祖业宏图——
穿着休闲鞋沿青石板路走来,快步之间洋溢着时不我待的激情
悠长的新青石板路面上,一个年轻小伙子携扶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慢慢地走进一间名叫“吉祥坊”的百年老店……
那一老一小,正是吴儒珍与孙子汪鹏。
1998年,为拯救正在快速消亡的老字号品牌,我省开始统一评选老字号企业会员。汪昔奇从中看到了祖业复兴的希望,与全家人商议决定参选,并定名“吉祥坊”,主营桑蚕丝被。“吉祥坊”顺利地被评选为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后来又入选了中华老字号企业。
令全家人倍感欣喜的是,1973年出生、东北大学外贸会计专业毕业的长孙汪鹏,自告奋勇担当重任,去传承和光大已中断近50年的祖业。
2000年,“吉祥坊”搬回至紧邻中山路的河坊街,汪鹏让奶奶做董事长,自己则做总经理。2001年,改造成仿古商业旅游一条街的河坊街重新开街后,依托其带来的庞大客流,“吉祥坊”的生意越来越好。
如今,这个大家庭的第四代,最大的也已有10多岁,但全家人仍有着浓浓的中山路情结,第二代共7户人家,其中6户都住在中山路旁。
2007年,“中山路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使这条被遗忘太久的千年古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汪昔奇一家人更是为之欢呼雀跃。
“这条路上有着太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南到北的每一幢老楼、每一家店铺都留着时代发展的印记……”吴儒珍对中山路的旧时盛况念念不忘。她一直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中山路盛况的再现,却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一家人竟然会以塑像的方式,融入到这条最具杭州市井民俗风情的千年古街的重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