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变迁
□苏沧桑
1949年秋天的父亲,赤着一双脚,“叭叭叭”地飞奔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解放啦!”人们争相传告。
和大多数穷孩子一样,父亲只有一双咧着嘴的薄底布鞋,天气一暖,便光脚。可一到夏天,青石板路被烈日晒得滚烫,赤脚踩在上面烫得“呵呵”直叫。“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啦!”讲台上,老师无比激动地说。讲台下,父亲兴奋地左脚搓着右脚,想:“到了冬天,我一定不用再穿木档了。”
“木档”,就是粗制木屐,两块木板随便一锯,用两根细绳系在脚底,可防止雨水雪水弄湿布鞋,但也很滑,踩在冰雪上摔跟斗成了家常便饭。1949年后的很多个冬天,父亲仍然穿着一双“木档”, 紧缩着脚趾,小心翼翼地走在结冰的求学路上。有一次,父亲和同学们翻过十几里的山岭,去县城参加话剧汇报演出。回来时天下起了鹅毛大雪,穿着木档,根本无法翻山越岭,怎么办?父亲灵机一动,从路边的稻草堆里抽出稻草,一层层绑在木档上增加摩擦力。于是,一群少年如法炮制,连滚带爬,直到深夜才回到小镇。
好日子终于慢慢来了。父亲的鞋变成了从商店里买来的“布草鞋”、“解放鞋”。共和国成立10周年,父亲从师范学院毕业,成了一名人民教师,第一次穿上了皮鞋。闲时父亲常坐在门口哼着歌,擦着鞋。鞋油是没有的,就用布擦。擦一擦,拿起来,照一照,油光锃亮的,照见他的莘莘学子们,照见他怀着孕的新婚妻子,照亮了一个个幸福的日子:“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孩子们都穿上皮鞋!”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呱呱坠地,却和共和国一起遭遇了物资无比匮乏时期。父亲患了严重的胃病,为了不耽误学生功课,常抱着腹部弯着腰背硬撑在讲台上,直到胃出血住院。一年除夕,父亲用仅有的一元钱,买了一小包饼干给孩子们过年。一段时期父亲还被莫须有地下放到农村劳动,父亲脱下皮鞋,重新赤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一个地道的农民。有天,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我家门口,一整枝无比灿烂的桃花挡住了那人的上半身,只露出两条沾泥的裤腿和一双破草鞋。然后,桃花渐渐移开,露出一张黑红黑红的脸,脸上的笑容比桃花更为灿烂。“爸爸回来了!”孩子们雀跃欢呼,母亲却泪流满面。父亲高举着桃花,说:“你们看,春天总会来的!”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回到了教师队伍,重新穿上了皮鞋。春天,走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上,他感觉到一股蓬勃的生机扑面而来,便鼓励母亲光明正大开起裁缝店,新颖的设计和诚信的服务,使生意越来越兴隆。几年下来,小小蜗居变成了小镇第一座三层楼房,裁缝店变成了服装厂。一个夏夜,父亲将一双托人从上海买回的红色丁字皮鞋穿在我脚上,说:“皮鞋是小意思了,爸爸妈妈还要培养你们三个孩子上大学!”其后的十年里,父亲真的将我们三个孩子和他的无数学生送进了大学校门。
花甲之年的父亲不再穿皮鞋,而是穿着三个儿女孝敬的旅游鞋、休闲鞋和专业登山鞋,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还准备走走世界各地。去年8月,我带着父母专程飞到北京看奥运会——男子田径100米预、决赛。遗憾的是,我们只看了半场就出来了,父亲说:“唉,都是外国人在那儿跑,没什么意思。我要看我们中国人跑!”于是,鸟巢内,飞人博尔特正打破世界纪录,鸟巢外,父亲母亲一人拿一枚国旗、脸上还贴一枚国旗,大摆POSE留影哩。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父亲被青石板路烫起的水泡,父亲绑着稻草的木档……那一刻,我仿佛看见,这双穿过草鞋、布鞋、木档、解放鞋、皮鞋的脚,曾经走过多少艰难岁月,尝过多少艰辛,有过多少光荣与梦想。每一步,都那么笃定。每一步,都踩在共和国巨人前行的节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