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川工地一标杆
——记湖州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张启标
本报记者 陈扬渲
不论寒暑,手里都拿着一根竹竿做的简易标尺,在崎岖的乡村道路上忙碌地丈量、设计……
这个场景,是张启标留在四川省青川县马鹿乡很多老百姓脑海中的深刻影像。去年“5·12”大地震发生后,身为桥梁专家的湖州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张启标跟随我省抗震救灾小分队,第一时间入川参与救援,在青川、剑阁、元坝、朝天等地连续奋战14个日夜。
在确定我省对口援建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后,他又主动请缨,再次投身灾后重建,以极高的效率牵头完成了一批公路、桥梁、民房、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规划与施工,让灾区群众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超负荷的工作最终使他累倒在岗位上,一份病危通知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的“超人”,一直默默承受着那么多的压力与病痛。
经过全力抢救,张启标渡过了生命中的难关,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重新站起来的他第三次来到灾区一线,又忙碌在工地上。
人如其名,灾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说,张启标就像树在援建工地上的一根标杆,心里装着灾区人民,用生命谱写着一曲感人至深的援建者之歌。
用心——他对工程标准的执著让群众信服
在马鹿乡跃进村,新建成的10公里通村道路平整舒适,当地群众从此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出行变得如此方便,跃进村3个社的400多位村民无不感念一个人,那就是张启标。
“这条路是‘张工’一步步‘走’出来的。”跃进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华说,“看施工现场时他一定要步行,说每个地方都仔细看过了才知道路该怎么修。”
湖州市对口援建的马鹿乡有10个村,总长48公里的通村道路,张启标几乎是用双脚丈量完成了一份测绘图纸,并牵头完成了一批道路、桥梁的规划和施工。
在当地干部群众的眼里,“张工”做起事来坚持标准,一点也不讲情面。
从道路、桥梁的前期设计、基础施工,到每天的工程进度,甚至是钢筋大小、填充料的成分,张启标都亲自过问,达不到要求就必须返工。
在浇筑通村公路时,砂石村负责施工的徐富乾曾和张启标吵了一架。当时,张启标发现施工所用的沙子里带有泥土,他认为材料的纯度不够,必将影响工程的质量。徐富乾则说,他们过去一直这样做工程,农村的道路没必要太讲究。
张启标坐在路旁诚恳地对徐富乾说:“严格按标准做可以用得久一点,老百姓会记得你。”一番话在情在理,徐富乾听了心服口服。
跃进村有一座桥梁,当地工人在桥基施工时没有按照规划做,张启标发现后坚持要求返工。在张启标的坚持下,已做了一米多高的桥梁被推倒返工。如今,这座桥梁已经竣工通车,可承受载重20吨的货车通行,方便村民们运输重建房屋的材料。因为基础做得好,在今年百年一遇的“7·16”特大洪灾中,这座桥梁安然无恙。
用脑——他总能找到最科学的设计方案
走在马鹿乡已完工的通村道路上,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些坡面看上去粗糙不平,这其实是张启标结合当地实际所采用的一种新型设计方案。
按照有关规定,通村公路的坡度一般不能超过12度,否则遇到雨雪冰冻天气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而青川县山高坡陡,如果按规定施工,必须采取降坡措施。可这样一来,施工的成本将大大提高。
“如果要降坡,我们所有的援建资金都不够修通村公路。”湖州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李全明说。
如何因地制宜,尽可能降低修路成本而又能保证行车安全?张启标提出了一种新型设计方案——在做路基时铺上大量鹅卵石,然后再灌混凝土,以增加车辆与路面的磨擦力。这样一来,既可降低修路的成本,又能保证安全。
记者算了一笔账,要是采取降坡的办法,当地一公里的通村公路需投入七八百万元,而使用这种新型施工方法后,每公里的投入仅为15万元,节约的建设资金相当可观。
开动脑筋、科学援建是张启标突出的工作特点,他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特长和多年的实践积累运用到青川的现实环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地震过后,马鹿乡5700多名群众出现吃水难。张启标经过多方调查,牵头制订了全乡人畜饮水总体规划,提出3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附近没有水源的农户建造水窖,水源在住房下面的采用提灌,水源在住房上面的采用牵引。
在做预算时,张启标对每一方沙的价格、运费都作了详细了解。他发现,当地市场上的水管价格很高,浙江的水管加上运费还比当地低一半价格,而且质量更好。
根据张启标的建议,马鹿乡饮用水工程所用的水管全部从浙江调运。因为规划科学,原本需要400多万元投资的工程只花了100余万元,张启标把每一分援建资金都花在了最需要的地方。
马鹿乡党委书记史进佳说,现在全乡百姓已经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大伙儿还给湖州援建的这一项目起了个名字叫“渴望工程”。
用情——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灾区人民
在当地的干部群众看来,“张工”是一个很会精打细算的人。他不但花好每一分援建资金,就连平时的生活也很“抠门”。
与张启标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张工”下乡工作从来不在老百姓家里吃饭,都是赶回指挥部吃完再回来,路远来不及返回就买一盒方便面凑合。
高石村是马鹿乡非常偏远的一个高山村,距离乡政府有11公里路,地震使村里唯一一条与外界联系的道路受损中断。从今年2月起,张启标先后3次到村里现场踏勘,重新设计道路。
最后一次去村里,因为已经工作到下午,加上路途遥远,大伙儿留张启标吃饭。他专门打电话向指挥部领导请示,得到同意后才在村民温玉秀家里吃了一顿简单的便饭。
村党支部书记冯勇说,大家没想到,吃完饭后,身上没带钱的张启标特意向随行人员借了300元钱,硬塞给户主当饭钱。70多岁的温玉秀老人当场就感动得哭了,她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干部,来帮我们搞建设,不拿一分钱,还不肯吃我们一顿饭。”
一顿便饭花了300元钱,这件事让大家明白,“张工”有时也很大方。
看到当地很多学生在冰冷的板房教室里上课,手上长满了冻疮,他建议指挥部捐款,给孩子们买了1700多双手套;有位小学老师患了白血病,他捐了几百元钱;即使在养病期间得知青川县遭受洪灾,他也不忘托同事给指挥部一位受灾的驾驶员送去200元钱……
心里始终装着灾区人民、时刻为他人着想,但张启标唯独没有为自己考虑过。每天清晨,大家还没吃早饭,他已经到工地上去了。等到晚饭过后,他才回到驻地,随便煮碗面条吃了,接着又工作到深夜。
今年4月,大家忽然发现张启标不再上桌吃饭了,原来他悄悄在厨房吃泡菜下饭。这个时候,他已经积劳成疾,吃饭没有胃口,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可在大家面前依然装作若无其事。
5月的一次体检让张启标的病情暴露了,他被诊断为严重的高血压,同时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广元市的医疗专家指出,这是长期劳累、身体机能过度损耗并严重缺乏休息所致,如果再不治疗,将有生命危险。5月14日,张启标被送回湖州治疗。因为病情严重,他已经不能乘坐飞机,只能坐火车回到湖州。
在湖州中心医院,专家对张启标实施了2次心脏支架手术。躺在病床上的张启标依然惦记着马鹿乡的各项援建工作,常常打电话了解工程进度。
其实张启标心里一直有份歉疚,自从2001年到湖州工作后,他从没有陪妻子去当地的景点好好玩过一次。女儿今年高考,他始终没能给她辅导过功课。远在湖北老家的父母去年先后动手术,他也未能在病床前尽孝。
这份对家人的歉疚就像石块一直压在心头,对于张启标来说,这个包袱或许永远不能卸下了。经过3个月的休养,8月9日,他又迫不及待地赶回马鹿乡,奔波在前线工地上。
“作为父亲,我是不称职的。作为丈夫,我也是不合格的。”张启标说,“但国家有需要,灾区人民有需要,我们肯定要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舍小家、顾大家,我想每一位援建人员都会这样做。”
浙江省援建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说,张启标的先进事迹充分反映了他忠诚于党、心系群众、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崇高精神与优秀品质,他的事迹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具体体现,他是我省广大援建干部的优秀代表。
日前,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作出了向张启标学习的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以张启标为榜样,自觉践行“四个特别”要求、“四不怕”精神和“五干”作风,全力做好援建青川各项工作,确保援建任务圆满完成,向省委、省政府和浙江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