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合格的父母
余 华
作为一名两岁孩子的母亲,这次采访的内容对我自己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心灵冲击。
什么才是父母真正的“爱”,采访一路,一路都在寻求答案。
之前,我们看到了太多失败的例子。比如说某一年武汉“楚才杯”作文竞赛,面对题为“给我一点时间”的作文,3000名五年级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书写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媒体一片哗然,狠狠做了一通“小学生妖魔化妈妈”的报道。
再比如,前不久被媒体宣传、继而又被揭露黑幕的青少年治疗“网瘾”的报道,一心忘子成龙的父母,最后却成为了将孩子推入魔坑的推手。
非常害怕,自己是不是也会有一天,一不小心会成为孩子眼中“可怕的父母”。
怎样是在真正爱孩子?是把他们放进自己设定好的人生轨道,对他说:这是为了你好!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此生未能完成的心愿?还是应该在生活中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多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与父母在一起的亲情与欢乐?
在教育界浸染了多年的童蓓蓓后来在采访中感叹,我们家长一直在教育的方法上苦苦寻找出路,却从来没有真正去关注过教育内容的本质。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功利的、不快乐的,那我们的孩子又怎么会感到快乐?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们来全心地爱我们?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孩子如果在父母那里“吃错药”,又在教材里把错误的形象传输给孩子“吃”,这样“吃”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又成了新一代的家长……这种潜移默化的后果多么危险多么可怕。
所以,我们的家长,请把你们货真价实的爱给你们的孩子,就像你不会拿假冒伪劣的奶粉,喂入孩子嗷嗷待哺的嘴巴一样。
而对于那些编写“母亲”的作者,我们想说的是,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作品中——孩子与母亲之间充满信任和爱,有着温暖流畅的相处模式,母亲很善良,孩子很纯真。在这样的假定之下,再去为孩子构建精致的故事,塑造内心美好的人物。
入夜的时候,熟睡的孩子正躺在身边,我看到了郭初阳博客里关于胡适的一首白话诗《我的儿子》,突然有一种感动,温柔地让人心碎,有一种冲动想把它念给孩子听,虽然她还听不懂,但希望以后她能懂。这首诗这样写道: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偶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